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度课题指南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05年12月
目 录
说明············································(1)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
党史·党建······································(6)
哲学···········································(14)
经济理论·······································(19)
应用经济·······································(21)
政治学·········································(27)
社会学·········································(30)
法学···········································(33)
国际问题研究···································(40)
中国历史·······································(43)
世界历史·······································(46)
考古学·········································(48)
民族问题研究···································(49)
宗教学·········································(51)
中国文学·······································(54)
外国文学·······································(56)
语言学·········································(58)
新闻学与传播学·································(63)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67)
人口学·········································(73)
统计学·········································(75)
体育学·········································(76)
说 明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度课题立项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二,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要着眼于推进理论创新,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动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的创新发展,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三,本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三个类别,申请人可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申报.申报跨学科的课题,要注明主要涉及的学科,自行选择申报学科方向."公共管理学科"在"政治学其他学科(ZZE)"中申报,管理学其他学科可选择相关学科进行申报.所有学科的申报都要按照我办公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填写.
四,基础研究一般不列具体条目,只规定重点研究领域,申报范围和方向,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设计题目,选题要力求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应用对策研究(指南中带※的课题),申请人一般要按题申报(指不能改变题目基本含义).《课题指南》中各学科附简短的"申报说明"或"提示",申请人要参照相关要求进行申报.
五,应用对策研究要根据需求的紧迫性来确定完成时限,基础研究一般要在二至三年内完成.
六,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项目的申请.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以及中央各部委重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上述各类项目的结项时间均以结项证书注明时间为准.
七,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项目负责人三年申报资格,如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为保证申报和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评审会召开之前,申报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咨询学科评审组专家或邀请学科评审组专家进行申报辅导.
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行信誉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将实行匿名通讯鉴定制度,鉴定等级予以公示.除特殊情况外,计划出版的成果须先鉴定后出版,违反规定擅自出版者视为自行终止相关资助协议;经批准同意出版的成果须报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五套.成果鉴定为优秀或信誉良好者,在成果出版和申请新项目方面给予鼓励,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项目.
九,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京委托管理机构和基层科研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努力提高申报质量.
十,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的课题申报,要遵循本《说明》的要求,分别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受理.
国家社科基金2006年度课题指南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本学科2006年课题指南,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课题,同时根据当前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要求,列出了基础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应用研究的重点问题.申报者应当立足国情,立足当代,考虑理论和实践上的已有进展和发展逻辑,并结合自己的专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据以提炼和选择自己申报的具体课题,认真地进行设计和论证.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课题立项和科学探索的主攻方向.其中,基础研究课题应当紧紧围绕学科探索和发展的前沿问题,总结实践和相关学科的成就,努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力求达到对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全面理解,准确阐释,正确运用和丰富发展;应用性研究课题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尤其应当注重研究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注重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展中提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给予中肯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持.本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并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研究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要性,方法和途径;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剖析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错误思潮.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重要著作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丰富与发展;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剖析;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研究.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结合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针对对苏联历史的歪曲,用科学的观点阐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衰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对他们的实践和理论贡献作出科学评价.
4.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和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执政史,共产党执政的本质,目的,要求和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党执政的有效做法;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略和具体对策;围绕我们党的建设的两大课题及其重点,探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措施,途径和意义;研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探讨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性理论成果,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种结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经验.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思维方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创新性品质,方法论特色和现实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国际意义.
7.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以及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导思想,构建原则,实现方式和有效途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等.
9.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其中包含对西方国家共产党人思想理论的研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及相关思潮的研究;对西方国家之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涵盖上述各种思潮流派的综合性研究,代表人物研究及其基本观点研究.
10.世界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过程,特点,实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苏东剧变后各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和政策调整;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社会主义同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注重分析和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在认识和处理同资本主义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
1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研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资本主义各国的共产党和其他左翼力量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国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研究;国际共运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研究.
12.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13.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特色妇女运动规律研究
党史·党建
一,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学科是一门党性,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为增强中共党史研究的"资政育人"作用,应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党执政的基本规律以及党领导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经验的研究.要注意为纪念建军80周年(200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和建国60周年(2009年)提供有关的党史研究成果.要注意对表现在中共党史研究与阐释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评析.
党史研究提倡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提倡开展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以深化对基本规律,基本经验的认识.提倡研究的细密化,研究课题一般不宜过于宽泛;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文献和档案资料,深入挖掘和梳理新的历史资料,注意利用和鉴别口述历史资料,增强论证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提倡加强对专史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以及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基本经验研究
可系统研究,也可分时期,分专题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事例的研究,考察党在全国执政50多年间完善执政理论,提高执政能力的历史进程,探寻其中的规律性.对党的执政经验,可就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和执政基础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也可就其中一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前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局部执政的经验,也可作综合的或分时期,分专题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上的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可综合研究,也可分时期,分专题研究.例如,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可综合研究,也可分时期,分专题研究.注意阐释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历程,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注意研究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例如,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着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可综合研究,也可分时期,分专题研究.注意研究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如何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经验.
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可综合研究,也可分时期,分人物研究.例如,毛泽东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路径(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发展
提倡开展综合研究,科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的辩证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研究
可综合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经验;也可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进行再研究.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
可按历史阶段或分专题研究.例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历史特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及其经验.要注意开展对"文化大革命"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有关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研究
可分阶段或分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10.党领导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工作的历史考察和历史经验研究
例如,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发展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和制定国际战略等工作的历史经验.
1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决策与事件以及重要会议与重要文献研究
党史上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党的重要会议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党的重要文献整理,汇编,研究.
1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人物研究
重要人物的生平业绩或思想历程;可将重大决策与事件同重要人物结合起来研究,也可做人物群体研究.
1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与中共党史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观,方法论的论述;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的论述,为党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方法论,对党史上若干有争议的问题作出科学的阐释,并加强对党史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评析.
14.中国妇女组织建设和党领导妇女组织工作历史经验研究
二,党的建设研究
党的建设研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握党领导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对党的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深入探讨,努力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和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党建学科发展创新和为党建实际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1.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创新研究
主要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论述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相互关系;如何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贯彻到现阶段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研究
主要研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新形势下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基本途径及规律性认识.
4.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的方式和途径;健全与活跃党内生活,进一步营造党内民主的良好氛围,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和完善党内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5.党内权力的科学配置和运行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有效实施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6.新时期密切党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研究
主要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在人民内部因利益关系变化引发的各种矛盾多发期,凸显期,执政党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遇到的新问题和解决办法;如何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并使之制度化;坚定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贯彻综合治理,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方针.
※7.全面贯彻党章和维护党章权威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党章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全党严格遵守党章的意识和贯彻执行党章的自觉性;提出贯彻落实党章的思路和措施,以及建立维护党章权威性的有效保障机制.
※8.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和现实要求;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何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克服教学活动中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以及形式主义倾向,切实解决入耳入脑和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研究
主要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如何适应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创造必要的条件扩大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10.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从制度建设上保证党的任人唯贤路线和德才兼备原则的贯彻执行,有效防止和克服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如何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公认"原则,确保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如何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防止干部考察中的失真和责任不清现象,如何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和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
※11.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内涵,建立长效机制的作用和意义;健全完善党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
※12.提高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研究
主要研究深化对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认识,进一步处理好提高执政能力与提高治党能力的关系;如何在加强党政机关建设中把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使加强党政机关的建设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如何重点加强和改进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13.苏东剧变和中亚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研究
主要研究苏东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亚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政治背景及社会条件,如何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研究提出应对之策.
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的地位
2.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发展观研究
3.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理念研究
4.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研究
5.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问题研究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活力研究
7.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与条件的哲学研究
8.自主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9.社会公平与民主建设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问题研究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就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价值及其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和辩证法诸方面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哲学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规律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要国别史,断代史研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研究等.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研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问题研究;唯物史观与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哲学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1.无神论问题研究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演变历史研究,中国无神论史,西方无神论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理论研究,无神论思想的宣传与教育研究.
12.哲学学科的建设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
哲学研究对象,范围和构成部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意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关系;哲学的民族性,阶级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学科建设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我国哲学教学和课程改革状况评价.
13.中国哲学与民族精神研究
中国哲学的经典,人物,流派及近年来出土的哲学文献研究,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问题研究,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等.港台及国外新儒学状况研究和评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哲学研究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研究,中国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14.外国哲学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西方哲学的主要国别史,断代史,专门史研究,日本哲学,韩国哲学,东南亚哲学,伊斯兰哲学研究,当代西方哲学流派,哲学分支,哲学问题研究,当代美国哲学研究,前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中西哲学重要概念和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哲学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影响的评价,当代中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15.伦理学研究
伦理学基本原理研究,中外伦理史研究,现当代西方伦理学研究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研究,商业伦理研究,社会信用问题研究,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道德问题研究.社会公共伦理和制度伦理研究,行政伦理问题研究,当代科技前沿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16.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各学科前沿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以及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研究,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状况研究和评述,当代中国科技哲学研究状况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研究.
17.美学研究
美学基本原理,范畴与当代审美教育研究,中外美学史专题研究,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当代中国审美观念变化研究,应用美学研究,美育研究,当代中国美学讨论中重大问题及其总结.
18.逻辑学研究
哲学逻辑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哲学逻辑各分支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外逻辑史研究,现代逻辑在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研究.
19.哲学新兴学科研究
如社会哲学,人的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领导哲学,系统哲学,生态哲学等.
20.文化问题研究
世界文化多样性问题研究,文化与综合国力,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激荡的特征与趋势,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传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文化建设,经济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我国文化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的开发,消费文化研究,对外开放与文化安全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21.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等.
经济理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主流地位与主导作用
研究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
4.西方学者(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非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研
究
5.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6.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研究
7.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研究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研究
9.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学研究
10.收入水平,富民战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学研究
1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问题研究
14.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15.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
用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16.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研究
1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18.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的功能定位,政策措
施和评价指标研究
19.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0.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与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1.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2.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3.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4.健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机制研究
25.扩大就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2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27."十一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8."十一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9."十一五"时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30."十一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1.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研究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4.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35.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7.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38.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9.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40.反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研究
41.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42.世界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最新理论问题研究
4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44.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重大专题研究
45.新中国经济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重大专题研究
应用经济
本学科申报要围绕"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除应用经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外,本学科选题全部为应用对策研究,一般要求按题申报.
※1.新形势下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研究
※2.健全政府投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3.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研究
※4.钢铁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和政策研究
※6.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研究
※7.深化以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研究
※8.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民工问题研究
※10.公共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问题研究
※11.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问题研究
※12.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粮食安全研究
※13.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14."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进展状况研究
※15.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
※16.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
※17.耕地保护制度与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研究
※18.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研究
※19.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20.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2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问题研究
※22.依托重大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23.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
※24.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25.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研究
※26.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发展研究
※27.我国能源供应体系研究
※28.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政策研究
※29.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研究
※30.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研究
※31.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32.垄断行业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研究
※3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34.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领域研究
※35.引导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研究
※3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37.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研究
※38.我国旅游产业潜力和竞争力研究
※39.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
※40.东中西部互动机制问题研究
※41.陆地口岸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42.鼓励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研究
※43.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研究
※44.增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研究
※45.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研究
※46.统筹城市规划与改善人居环境研究
※47.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研究
※48.煤,电,油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49.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50.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管理问题研究
※51.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问题研究
※52.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策研究
※53.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研究
※54.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绩效评估研究
※55.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56.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57.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研究
※58.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59.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60.推进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问题研究
※61.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问题研究
※62.境外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研究
※63.新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问题研究
※64.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研究
※65.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研究
※66.境外投资和境外工程承包研究
※67.我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
※68.建立海外稳定的油汽资源供给渠道研究
※69.优化政府经济管理机构问题研究
※70.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研究
※71.完善国有资本预算经营制度研究
※72.改革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研究
※73.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
※74.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研究
※75.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76.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77.资源税,燃油税和物业税等新税种研究
※78.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
※79.发展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80.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81.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研究
※82.资本市场发展中基础性制度建设研究
※83.政策性银行改革和职能调整研究
※84.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研究
※85.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研究
※86.流动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87.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88.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研究
※89.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90.建立教育资助体系研究
※91.规范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研究
※92.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研究
※93.当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状,成因和
对策研究
※94.男女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研究
※95.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平等问题研究
※96.内地同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合作机制研究
※97.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研究
※98.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研究
※99.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研究
100.应用经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政治学
本年度课题申报要根据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状况,围绕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导下,深化对政治学科基础理论,学科领域和方法的研究和建设.研究重点是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国家的治理,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申报者展开有关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实现理论和对策研究的科学创新,并且深化学科基础研究.
1.马克思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理论研究
全面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公平,效率及其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论述,为政府管理和政治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2.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学研究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含义和战略意义,阐述科学发展观对于政府权威有效运行和公民权利实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政治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和政治发展观.
3.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
从理论上阐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体制改革的规定性,形成有关国家政治发展的战略和理论思考.
4.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研究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科学发展观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
5.中国传统和谐治理观研究
从中国传统的治国安邦的思想中,梳理和发掘建设和治理和谐社会的思想和方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治理国家提供历史借鉴.
6.西方当代政治思想分析研究
在对西方政治思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西方政治思想展开深入,科学的分析和批判,以正确认识和把握西方当代政治思想.
※7.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环境和制度保障研究
※8.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研究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平正义研究
※10.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研究
※11.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
※12.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研究
※13.男女平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机制与途径研究
※14.发展基层民主研究
※1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
协调的政治机制研究
※16.社会矛盾预警指标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17.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研究
※18.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研究
※19.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20.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研究
※21.我国的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系研究
※22.国家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社会资本与公共伦理研究
※24.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公共政策研究
※2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府职能研究
※26.实现自主创新的政府职能和政策研究
※27.自主创新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8.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公共资源管理研究
※29.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公共政策研究
※3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31.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研究
※32.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与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33.地区发展平衡的政治学研究
※34.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与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
锁问题研究
※35.我国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36.我国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管理研究
※37.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38.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
※39.政事分开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分类改革研究
※40.数字城市与城市管理研究
※41.责任政府和政府问责制研究
※4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研
究
※43.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44.振兴东北进程中的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45.两岸政党关系与国家统一问题研究
※46.维护台海和平稳定问题研究
社会学
本学科课题申报既要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又要重视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大力推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学术观点的创新和学科体系的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建构
恢复和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建构的条件,基本思路,主要特点,理论逻辑,学科体系等.
2.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
3.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社会学研究
4.节约型社会与消费社会学研究
5.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途径;新农村社会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等.
7.性别平等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和谐社会中性别关系的基本特征;社会建设中的性别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性别问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性别问题;男女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问题;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性别问题等.
8.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问题的严重程度,社会影响,产生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经验与出路;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等.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诚信友爱研究
※10.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对策研究
※11.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研究
※12.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研究
※13.城市社区自组织研究
※14.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15.取消农业税对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6.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17.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
※18.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9.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20.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研究
※21.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2.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2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研究
※24.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学研究
※25.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研究
※26.转型期社会歧视问题研究
※27.社会(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现有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民政工作者,社会福利工作者的职业化问题,制度及政策.
※28.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近年来大学生,中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机制.
※29.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基金会组织发展的现状,趋势
及其前景的社会学研究
※30.民营(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状况及发展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现有各类民营,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政策.
※31.青少年网络社会问题研究
※32.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
※33.文化认同,文化冲突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34.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35.边疆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研究
※36.西部地区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研究
37.女性社会学研究
38.西方社会学最新发展动态研究
法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着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法学研究应当立足理论前沿,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国外法律制度,将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应用法学)紧密结合起来,反映时代要求,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完善.法学理论创新,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立足当代又面向未来,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应当利用我国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机遇,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制环境方面探索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法学研究应当联合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者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提倡学术民主,严格学术规范,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学术民主氛围.
本年度课题申报,要重点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宏观性,指导性的法治原理和制度;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法律基础理论和法律制度建设问题;研究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合作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问题;研究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以及法学各学科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基础理论研究
1.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领域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精神,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与法制现代化.
2.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领域
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和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中的法治原理与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宪政基本理论领域
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特性与功能作用,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宪政基本理论体系,民主与宪法,法治与宪法,人权与宪法,宪法与部门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
4.人权法理论研究领域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护,生存权与发展权保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护,少数人权利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国际人权保护原理和制度.
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领域
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与依法执政,政治文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政治文明与依法行政,政治文明与司法公正,政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与具体建议.
6.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践与发展战略领域
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及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模式,路径和体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一国两制"与港澳台法律问题.
7.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领域
科学发展观与法律价值观的更新,以人为本与法律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变革,生态文明与法治,法律的协调发展,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
8.法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领域
法与文化,道德的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法律的需求,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9.法律史学的学科建设领域
法律史学的沿革与发展,学科结构与演化规律,法律制度史,法律思想史,法律社会史,法律文化史,比较法律史,各部门法律史.
10.行政法基础理论
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功能,范畴与原则,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基本理论,行政行为,行政监督等基本制度.
11.民商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民商法基本精神与原则,民事主体制度,物权,债权法总论,侵权损害赔偿,商法基础理论,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的基础理论.
12.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经济法的范畴,原则,体系,功能和实施等基本问题,经济法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和原理.
13.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对我国经济自主,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14.刑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刑法的机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刑事责任基本理论,刑罚基本理论,刑事政策与刑法的互动促进.
15.诉讼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传统诉讼文化与现代诉讼文化,诉权理论与诉讼行为理论.
16.社会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社会法的内涵,基本原则,劳动就业工资法制建设,劳动保护法制建设,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社会救济法制建设,社会法调控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原理.
17.国际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国际法的主体,性质和作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和谐世界与国际法,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二,应用对策研究
※18.人大监督制度研究
※19.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研究
※20.权力的制约监督与完善反腐败法律制度研究
※21.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
※22.经济全球化与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23.行政机关组织法研究
※24.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法治政府研究
※25.行政许可法的实施问题研究
※26.行政执法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27.非政府组织法律制度研究
※28.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研究
※29.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研究
※30.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31.法律文化建设研究
※32.人格权法律制度研究
※33.国家所有权性质,行使与监督法律机制研究
※34.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研究
※35.民法典制定疑难问题研究
※36.公法和私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
※37.科学发展观与国家宏观调控法制建设研究
※38.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研究
※39.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法律制度研究
※40.维护公平竞争法律制度研究
※41.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研究
※42.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43.商业银行法律制度研究
※44.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
※45.预算法的修改与完善研究
※46.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47.商业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48.中国财税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49.循环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50.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研究
※51.完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研究
※52.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问题研究
※53.环保执法问题研究
※54.能源法律制度研究
※55.自主技术开发,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自主发展问题研究
※56.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研究
※57.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58.刑事政策与刑法制度改革
※59.反腐败国际公约与刑事立法研究
※60.公司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61.死刑问题研究
※62.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问题研究
※63.民事诉讼法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64.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65.建设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研究
※66.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
※67.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68.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问题研究
※6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70.妇女权益保障法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71.解决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问题研究
※72.反分裂国家法研究
※73.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与社会法制建设研究
※74.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研究
※75.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和运用研究
※76.国际法治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与维护问题研究
※77.国际投资法律问题研究
※78.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
※79.物流业的发展与国际运输法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一,基础理论研究
1.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可作为教材申报重点项目.
2.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
3.列宁"帝国主义论"与当代世界现实研究
4.马克思主义民主人权观研究
5.国外国际关系前沿理论研究
如国际关系民主化理论,全球治理理论,文化霸权理论,人权与主权关系理论,新帝国主义理论,美国新现实主义理论等.
6.国际格局与国际新秩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发展中国家关于全球化理论研究
8.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研究
9.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10.社会发展动力与制约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
11.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
12.新时期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战略研究
13.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史研究
14.犹太人在中国问题研究
15.国别外交思想史研究
二,应用对策研究
(一)我国国家发展与对外关系相关问题研究
※16.国际敌对势力对"台独"的支持及对策研究
※17.我国应对负面国际舆论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问题研究
※18.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研究
※19.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2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21.开放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问题研究
※22.世界能源形势变化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23.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及中国贸易战略的重新定位与
转型研究
※24.中国境外投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劳工标准问题及对我国的影响
和对策研究
※26.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7.中国在外层空间领域的对外合作问题研究
(二)国别及地区问题研究
※28.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
※29.俄罗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0.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问题研究
※31.日本国内政治思潮研究
※32.欧盟扩大后的内部政策调整问题研究
※33.欧洲发达国家合作经济模式研究
※34.中亚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35.非盟与非洲国家发展问题研究
※36.拉美国家发展模式研究
(三)国际关系问题研究
※37.美国全球战略新态势与中美关系问题研究
※38.美日同盟的发展与东亚地区安全及我国对策研究
※39.中国,俄国,印度,巴西等国合作发展研究
※40.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研究
※41.应对突发事件的国际合作研究
※42.国际收入分配及国际援助与减贫问题研究
※4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究
※44.联合国改革问题与我国对策研究
※45.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研究
※46.民间外交研究
中国历史
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方面,申报者应着重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在理论和历史实际相统一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唯物史观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唯物史观名下的错误观点.对某些反对和否定唯物史观的错误倾向,给予充分说理的有说服力的正面回应.同时,科学总结我国丰富的史学遗产,更好地继承我国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
通史研究涉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诸多方面,本指南只提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不是具体的研究题目.申报者应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学术积累,作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
1.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研究
2.关于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研究
3.史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4.中国古代社会建设问题研究
5.中国帝制时代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演变
6.中国古代化解社会矛盾的治国方略及其成败得失
7.中外早期文明的比较研究
8.中国历史上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研究
9.历史时期周期性社会动荡的生态动因研究
10.中国传统道德与道德环境研究
11.经学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中国经学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在现代社会思想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揭示各个不同时代由于社会背景不同,人们知识结构不同,面临问题不同,经典意义不断地被阅读者所发掘,重建和阐发等内涵.
1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
13.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4.士大夫与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研究
15.佛教与唐代社会研究
16.10—13世纪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研究
17.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
18.清代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政策约束研究
19.近代中国思想界对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认识
20.中国近代金融制度变迁研究
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货币体系和金融机构的演变,金融市场的运作和监管制度的变迁进行全面梳理,揭示中国金融近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1.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
22.中国近代家庭结构变动与"孝"的观念的发展变化
23.近代社会危机与政府对策(1840—1949)
24.传统乡村社会的近现代转型研究
25.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秩序的重构研究
26.东北,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
27.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研究
28.台湾史与海峡两岸关系研究
29.中国历史上的性别文化问题研究
30.口述史与国史研究
3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学
32.史学研究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
世界历史
本学科的申报不仅要关注欧洲史,还应同样重视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的历史,尤其要研究学科发展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需要以历史为鉴的问题,通过点的研究带动面的研究,把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学科选题属于基础研究,指南只提出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申请者可自行设计课题.
1.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大国(美英苏德日等)对华政策,战时中国与国际组织,战时国际会议,战时中国战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与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关系,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对战后世界的影响.可作重点项目申报.
2.史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阐释现当代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曲折演变.
3.世界古代史专题研究
世界上古,中古时期不同文明国家的社会史,政治和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宗教史等专题研究.
4.亚洲史研究
中国的周边国家史,战后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东盟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变革,新加坡,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执政党历史与经验教训.
5.中亚史研究
中亚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中亚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位置.
6.近现代拉美研究
殖民主义对殖民后拉丁美洲的影响,拉美现代化,工业化的特点与道路,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7.战后东亚国际关系史
中朝关系,中俄关系,朝韩关系,以及东亚大国间的多边关系,特别是战后日本对华政策.
8.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和文化侵略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侵略的内容和形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本质.
9.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稳定过程的历史考察
西方发达国家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经验和教训;建立比较适合的政治体制,司法制度,社会保障机制;调整产业关系,民族,种族关系,社会集团与阶级关系;用新理论,新思维化解社会冲突等.
10.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
11.恐怖主义的历史研究
恐怖主义的历史根源,恐怖主义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关系等.
考古学
1.中国古代聚落和城市遗址的考古研究
中国史前聚落的演变与城市的起源,城市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重要城市遗址的个案研究.
2.夏商周三代考古研究
夏商周三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研究,墓葬形制的演变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之变化.
3.中国区域考古学研究
根据考古学资料,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互相融合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可信的史实.
4.中国考古学史研究
结合中国考古学科的实际,注重学术积累和传承,正确对待世界考古学界的思潮,坚持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中国考古工作的实际情况,发扬优良学术传统,认真总结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史,以史为鉴,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考古学.
5.中国西部开发历史经验的考古研究
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斗争的历史,通过考古学研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是怎样开发(破坏)自然环境,人类又怎样被恶化了的自然环境驱逐出来的过程,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开发西部的启示.
6.大运河遗迹考古综合研究
在南水北调的工程中,大部分地区要与大运河遗迹相遇.大运河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它们的遗迹的考古调查发掘,要保护一部分与古代运河有关的遗迹(城镇,码头,闸坝等),它与长城是同样重要的象征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文化遗产.
7.重大考古发现研究报告
重要遗址,墓地(或大型墓葬)的发掘报告,重大课题和考古调查报告及其出版.
民族问题研究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研究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表述,也提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要求.它深刻表明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此进行综合研究.
2.科学发展观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
深刻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现实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研究如何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实现加快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3.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研究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迥异,牧区人口稀少,地域辽阔的实际,研究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
4.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研究
重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5.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友好建设研究
6.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与转移研究
7.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8.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两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9.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研究
10.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发展与创新研究
11.中国古代民族观与民族史(志)研究
12.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社会公平正义研究
13.国际环境与我国民族问题中的若干"热点"问题研究
宗教学
本学科课题申报要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以有利于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把握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脉搏,有利于宗教学理论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的建设为宗旨,加强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宗教国情与世情的调查,加强宗教与社会互动模式和互动趋势的研究.
基础研究要围绕学科前沿问题,运用新方法和新视角,努力开拓新的学术增长点.申报范围主要包括:宗教学基本理论,宗教学学术前沿,国内外宗教发展趋势研究,目前宗教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经典译介与文献资料研究等.申报者可根据这些领域所涉及到的下述内容自行设计题目.应用对策研究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
1.宗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和谐社会中诸要素的良性互动与不同的宗教形成怎样的结构关系和互动等.
2.宗教与民族关系研究
历史与现实中的宗教与民族关系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与民族关系研究,宗教与少数族群的关系研究,理论研究与现状调研等.
3.宗教文献研究
对诸传统宗教的重要经典和论著的研究.
4.国外宗教学名著翻译与研究
对国外宗教学经典著作和反映其近期重大进展的名著的翻译与研究.
5.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关系研究
传统宗教在中国传统信仰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它们与中国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等.
6.国内外历史上的政教关系研究
对历史上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政府,宗教与政治等关系的研究.
7.宗教制度史,宗教社会史研究
宗教体制的形成及其发展变迁,宗教的社会形态及其社会关系等.
8.宗教学各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史研究
如宗教心理学,中国当代宗教信仰者心理机制的调查研究,宗教现象学概论等.
9. 世界各主要宗教研究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研究,各宗教教派发展史,各种宗教哲学,宗教思潮研究等.
※10.宗教在我国当代农村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11.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12.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13.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中的宗教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14.中国扩大开放与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问题研究
※15.国际人权斗争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16.海外宗教教派发展及新兴宗教思潮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17."邪教"的根源及对策研究
※18.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学
新世纪头五年,本学科在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新的进展: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文论的建构和文学史的深化研究方面,涌现出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文学批评表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对文艺思潮,文艺理论,文学现象的倾向性问题研究有所加强;比较文学,儿童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也有新的拓展.上述领域中,以往尚未立项的基础研究课题可继续申报,同时应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学科研究的深化和学术思想的创新.重点仍放在文学基本理论的突破,加强文学本质规律的研究,关注文学发展的新动向,同时提倡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新的视域继续深化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对如何加强文学的思想艺术竞争力的问题,也应开展必要的探讨.
1.新世纪我国文学创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文明观衡量我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仔细研究其成败与得失,指明进一步繁荣文学创作的机制和条件.
2.世界文学格局与我国文学的思想艺术竞争力研究
要以跨学科的广泛知识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及其市场效应,从与主要国家的文学状态的比较中,探讨文学的思想艺术竞争力问题,并提出竞争对策.
3.文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文学本质规律的创新研究
从新的视域和新的层面,对文学的基础理论和文学的本质规律进行开拓性的创新研究.
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有代表性的,诸如新人本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当代文艺思潮进行解析,并阐明对文艺创作的发展和文艺理论建构的意义.
5.文学理论研究边界的历史考察和前瞻研究
运用跨学科跨国度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和未来学的观点,对文学理论边界问题的争论提出科学的看法.
6.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7.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比较研究
8.中国历代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研究
9.我国历代文体递嬗及其社会历史原因研究
10.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研究
11.我国地域作家群及其成因研究
12.世界华文文学创作新趋向研究
13.图像时代的儿童文学研究
14.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
15.我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研究
外国文学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欧美文论
当代欧美重要文论家如罗兰·巴特,路易·阿尔都塞,皮埃尔·布尔迪厄,雅克·德里达,让·鲍德里亚,雷蒙·威廉姆斯,特里·伊格尔顿,弗·詹姆逊,尤金·哈贝马斯,甚至宣称反对或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弗·利奥塔等,都承认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影响.本课题可选择其中一人或数人,着重研究当代欧美文论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分析阐述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欧美思想史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外国国别文学断代研究(十九世纪以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版过许多外国文学通史或国别文学史,但研究深度不足,且多侧重于二十世纪.因此,需要加强对十七,十八,十九世纪外国国别文学断代的研究,阐明不同国别断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揭示国别断代文学史的内在关系,以推动外国国别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3.外国重要作家作品,流派思潮学术史研究
在系统梳理某重要作家或作品,流派或思潮的研究史基础上,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艺术的宏观环境,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批评家的观点和方法作适当的分析,勾画出清晰的历史研究脉络.
4.西方巴罗克文学研究
以国别或重要作家作品为对象,研究巴罗克文学的观点和方法,揭示其与文艺复兴时期有关的文学艺术,文化思想的复杂关系.
5.外国重要作家或作品研究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以此为研究基础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
6.外国重要批评家,理论家研究
要客观,全面地进行阐述,并联系中国文学实际,分析其理论观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7.当代外国国别文学纪事
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梳理该国近20年来的文学发展脉络,介绍和简要评述主要作家,作品,评论,文学机构与重要奖项,重要文学活动,也包括在这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文化活动与事件,以展示该国文学的发展全貌和规律.
8. 译介学研究
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异国阅读的研究,文学在各国不同语言形态中的传递形式与本质意义的研究,文学异国翻译者的文化品格的研究.
语言学
"十一五"期间,我国语言学界要密切关注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社会语言生活的新动向,在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国语言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理论建设;要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大力提倡学科融合和交叉学科研究.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继续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推动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
一,语言理论研究
近几年"词汇扩散理论"和相关研究,"语言联盟"的概念和相关研究,韵律构词学和韵律句法学研究,语言起源和建模仿真的研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相似性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进展,但在整体上,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意识仍需加强,理论研究与事实描写脱节的现象尚未根本扭转.
二,汉语研究
1.现代汉语研究
随着语音应用技术和相关理论的发展需求,对自然口语的研究特别是面向语音合成的韵律研究已成为热点.词汇方面应加强语用环境下词义变异研究和类义词的语言/方言类型研究,开展对词汇的系统化研究和词典学研究.形式语法研究和功能语法研究都有实质性的进展,韵律句法和韵律词法理论渐趋深入.语言类型学比较研究和语义系统研究较为薄弱,认知语法研究也须加强.另外还应开展和加强形式语法学和形式语义学的研究,特别是积极尝试应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的音系,句法,语义和语用问题.
2.汉语方言研究
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是:方言地理和分区,方言历史层次,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等问题.不足之处是:在许多领域理论探讨尚不足,与普通话和汉语史研究相结合也做得不够,缺少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建议继续加强对汉语方言历史层次和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在研究中注意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加强比较研究和类型学研究;同时提倡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开展对方言史和通语史的研究.
3.历史语法词汇研究
词汇史研究开始注意常用词演变研究,专书和断代语法词汇研究都有一些新的成果.语法史方面的热点是语法化和语言接触研究.总的来看,研究比较零散,理论思考还不够深入.今后要在发掘事实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建立更为翔实的汉语词汇史,语法史为目标,开展系列专题,专书,断代研究.当前,建设一个精加工的汉语史研究语料库十分必要.
4.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
文字学研究比较活跃,现代汉字与汉字应用研究,《说文》学与传统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俗字研究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应加强汉字理论和汉字发展史研究,开展比较文字学研究,规范汉字的理论研究和规范字的确定和整理等问题也很重要.音韵学,训诂学研究继续推进,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应在注重文献考证的同时,注意与活的方音的比较;方言音韵的研究在共时描写的同时,应注意与方言的历史联系和语音史的逻辑关系;训诂学在词源研究上有新进展,但从宏观着眼的论著不多.今后研究中可加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与古籍整理和上古史研究的联系.
5.计算语言学研究
当前国外计算语言学的显著特点是:提倡建立语料库,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获取语言知识;越来越多地使用统计数学方法分析语言数据;构造通用和专用的语料库.我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应瞄准学科研究的方向,开展一些扎实的基础研究.比如,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研究,包括实用的词典,语义系统,语法规则,完备的语言知识体系等,特别要加强面向大规模真实文本的内容计算的语言知识的挖掘和形式表示等方面的研究.
6.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近几年语音教学滑坡,词汇教学研究比较薄弱.今后应以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取得教材的创新;以汉字研究为突破口,加强书面语的教学;以语料库建设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运用为突破,指导和带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语言能力和水平测试的标准化和客观化方面的研究.
7.社会语言学研究
双语双方言,语言接触,言语社区理论,城市语言调查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进展,而且学科研究呈现出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相交叉,相融合的趋势.可继续进行上述各领域的研究,并应在理论探讨和方法科学化上有所推进.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一直是语言学中的薄弱环节.当前一方面应系统梳理我国现有的语言政策,深入考察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另一方面应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研究其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国语言发展的宏观战略.应加强当代移民,人口流动和语言(方言和普通话)使用与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应加强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逐步建立起我国的术语学理论体系.
8.心理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研究
继续开展字词,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认知研究和神经电生理学,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同时,应探索应用研究的途径,为信息处理,认知自动化工程提供大脑神经网络的生物学模型.
三,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在语言共时描写,历史比较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对比研究,濒危语言研究,双语教育研究和文献文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方法论的探讨上也有一些新见解.今后应以共时研究为支点,继续加强以上各领域的研究,同时加强民族语言语法研究,特别是有关民族语言语法化的研究;对于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语言教育问题也应给予必要的关注.要积极展开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抢救与保护,通过协调机制,建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联盟,统筹进行标准化,信息化语料库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
四,外国语言研究(包括外语教学研究)
近几年外语界除了引进和介绍国外语言学成果外,还开展了更多的独立研究.如功能语言学(包括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翻译学等.其中在有关语义的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相当一部分论文是转述性的,原创性不够;讨论翻译问题的所占比重过大,较少进行语言对比研究.今后应加强理论和语言事实两方面的研究,在语言比较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此外,也要适当开展对非通用语种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
1.新闻宣传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
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着重研究如何宣传科学发展观,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展我国的传媒事业研究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研究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3.新闻宣传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新闻宣传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4.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报道研究
研究前几届奥运会主办国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新闻界如何搞好奥运会报道的建议.包括奥运会开幕前的宣传舆论工作和奥运会开幕后我国新闻报道应注意的事项.
5.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应包括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对企业法人的监督,对社会生活中不良现象的监督与批评.本课题着重研究大众传媒如何依法进行舆论监督,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得以认真贯彻,维护人民利益;舆论监督应注意的问题;如何防止利用舆论监督谋取私利.
※6.关于正面人物的宣传报道研究
总结和研究宣传报道正面人物方面的经验,提出进一步搞好正面人物宣传报道的意见和建议.
※7.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制定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预案";如何迅速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采访,了解情况;哪些突发事件应迅速报道,哪些特殊的突发事件不应抢快,而应选择适当时机报道;如何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等.
※8."街头政治","颜色革命"与政治传播研究
运用政治传播学原理,研究西方国家利用传媒在东欧,中亚国家策划和组织"街头政治","颜色革命"的手段,"颜色革命"带来的后果与教训;提出我国大众传媒抵制西方反华势力渗透,开展舆论斗争的意见和建议.
※9.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研究名誉权诉讼的案例,总结其经验教训,提出记者,编辑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10.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管理和引导研究
近年,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展迅速,既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何进行管理和引导,用其利而减少其弊,需要认真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11.欧盟国家的传媒政策与法规研究
欧盟国家的报刊,以及欧盟国家的传媒政策与传媒方面的法规,与美国大不相同,也不同于其他国家.本课题应研究其特点,尤其是可资我国借鉴之处.
12.国外新闻学传播学的新进展
介绍国外新闻学传播学出现的新学说,新理论,并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既不可全盘肯定,也不要全盘否定.
13.我国的对外宣传史
全面系统地研究我们党对境外,国外宣传的历史,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14.新时期的对台宣传研究
研究台湾传媒业现状,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知情况和他们对"对台宣传"的意见和要求;按照"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提出改进对台宣传的意见和建议.
15.我国党报党刊的群众工作研究
党报党刊的群众工作对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总结研究这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提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党报党刊群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6.中共党史上新闻理论与实践
可选择一个地区(如延安,重庆,华北)或一个时期影响较大的党的媒体进行研究,注意史料的收集整理,避免遗漏,防止史料湮灭.
17.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研究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很早就创办了用本民族文字出版的报刊,亟需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加以研究.本课题带有抢救史料性质,前几年已经资助过一些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的研究,希望尚未从事此项研究的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18.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
上个世纪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在其占领区创办了大量报刊,广播电台,宣传殖民,奴化思想,制造侵华舆论.本课题对日伪新闻事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揭露和批判,填补这方面空白.
※19.对外宣传与国际舆论斗争研究
※20.内参报道工作研究
※21.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研究
※22.新形势下的报刊经营体制改革研究
※23.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24.出版业的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
※25.农村报刊,图书发行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对策研究
※26.民营资本,国际资本进入我国传媒业情况与影响研究
※27.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
28.广告传播学研究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一,基础研究
1.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图书情报事业改革创新研究
探讨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改善图书情报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图书情报机构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2.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观研究
研究图书馆的发展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原则;如何实现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图书馆的开放获取及因应之策
研究图书馆如何适应数字化条件下开放获取的环境,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和服务手段,更好地开拓新的管理与信息服务.
4.图书馆用户结构和用户需求结构变化研究
通过大规模的定量调研,分析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用户结构和用户需求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5.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分析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和原因,研究如何利用图书情报学科,信息技术发展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来提升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
6.网络模式与技术创新研究
重点研究在线学习(远程教育),语义网,网格技术,网络信息挖掘,网络学术信息交流与电子出版等.
7.网络信息保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重点研究对网络上有价值的学术和文化资源进行有选择保存的理论与方法.
8.信息资源法律框架与体系构建
研究信息资源法律原则,法律关系,适用主体,法律形式以及体系结构,为信息资源法律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9.信息共享区(Information Commons, IC)研究
探讨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开辟信息共享区的意义,并对推广该服务开展可行性研究.
10.信息构建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研究
研究信息构建的理论体系,方法和技术,信息构建在网站建设和评价中的实际应用.
11.危机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探讨图书馆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制度,组建危机处理组织,制定安全防范预案.要求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12.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研究
研究知识联盟企业的信息资源组织形式,开发方法和利用问题,旨在构建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信息资源系统框架,探索优化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实现方案.
13.我国图书情报事业投入产出分析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信息经济学方法,研究作为公共事业的图书情报投入产出模型,利用现有流动数据,作出投入产出规律分析.在行业关联研究中,确立图书情报事业的经济管理理论,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4.情报学理论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情报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情报学理论内容的泛化对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情报学理论继承所反映出来的学科发展主线及其与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情报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要求和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情报学理论继承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5.政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及数据格式标准研究
研究如何方便快捷地检索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探索最佳检索途径及制定科学的数据格式标准,使政府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6.数字图书馆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研究国内外各类图书馆在实施数字图书馆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模式,归纳,总结和提升这些模式及其约束条件,对不同模式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
17.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
探讨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特别是对它们的分布和利用进行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减少资源浪费.
18.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投入产出研究
运用成熟的投入产出模型和方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定量研究,建立产出导向的管理思维和管理策略.
19.信息检索理论与方法研究
探索如何在浩瀚的Web中搜索各种有用信息,重点研究搜索引擎,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处理,检索模型,检索方法等.
20.城市记忆建设中的资源整合研究
调查研究有关城市历史记载的文献资源的类型分布,探讨如何将它们加以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
21.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研究如何把知识管理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丰富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
22.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研究
研究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并结合图书馆具体实践,探讨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资源共享的问题.
23.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重点研究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自动处理,数据标引,数据可视化等.
24.知识管理流派研究
综合研究国内外知识管理的已有成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不同的知识管理流派,明确知识管理的真正内涵,有效推进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应用.
25.信息平等与信息社会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获取信息的权利.建设一个惠及所有人的信息社会,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与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作用.本课题着重研究图书情报机构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6.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图书馆目前的生存状况也存在贫富差别过大的问题,如何使东中西部,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别尽可能减少,尽可能协调,既不脱离当地条件,又得到适当发展,应选点进行调查与研究.
27.我国档案文献遗产调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对全国(如能涵盖海外更好)现存历史档案文献的分布和状况进行普查和全面整理,深入挖掘阐释其历史文化价值,以此为基础完善全国历史档案文献遗产普查,整理,保管,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28.基于共享与服务的全国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研究
研究设计符合档案特点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模式,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29.社会转型期档案事业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社会转型期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转变,档案馆业务机构的职能拓展(如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管理体制,档案服务社会化,新领域的"建档"(如信用档案)等一系列对策问题.
二,应用对策研究
※30.我国经济转型期中的图书馆转型研究
※31.图书馆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32.我国图书馆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33.信息化评估研究
※34.建立与完善图书馆员准入,图书馆工作评估制度研究
※35.档案馆行使政府信息公开职能的模式与政策研究
※36.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框架的构建与实现
模式研究
※37.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研究
人口学
本学科申报要关注我国当前和未来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人口发展战略,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前沿问题,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解释和回答现实人口问题,为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人口城市化发展阶段及主要问题研究
对当前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阶段和新问题进行研究,对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2.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和融入问题研究
着重对农村人口在城镇的择业,居住方式,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和矛盾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特别要注意对女性农民进城就业特点问题进行分析.
3.人口转变后果研究
主要从人口转变的社会后果,经济后果,未来劳动力短缺及其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方面展开研究.
※4.科学发展观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研究
※5.中国人口变动发展预测比较研究
※6.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新特点分析
※7.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与影响
※8.城镇"空巢"家庭老年夫妇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研究
※9.进城农民工市民待遇问题研究
※10.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就业方式研究
※11.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2.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13.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经验与教训研究
※14.中国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教育与婚姻状况研究
※15.人口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与促进战略问题研究
※16.中国高性别比地区婚姻问题的人口学分析
※17.城镇地区二胎生育群体分析
统计学
根据学科调查结果和近几年的立项情况,本年度课题申报要围绕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信息技术等内容,体现统计学是通过获取统计数据认识社会,经济规律的方法论的科学特点.鼓励研究我国统计实践中的突出技术性问题,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调查方法与理论研究;现代统计工作的工作性规范研究;统计立法研究;普查制度和普查方法研究;数据质量评估框架(通用框架与专用框架)研究等.
1.关于统计调查方法研究
主要包括抽样调查方法,报表与问卷调查方法,普查方法和电子调查方法等.特别鼓励研究电子调查方法和研究不同调查方法的配合问题.
2.关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主要包括统计推断技术,统计指数理论,经济计量学方法和时间序列方法等.
3.关于统计学术历史研究
可分通史和专史分别申报.通史应当从总体上研究统计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专史可以只研究一个学术流派或一个代表性统计人物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
4.关于标准化工作中的统计方法研究
标准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日显重要.涉及环境,食品和药物安全及其它公共安全的标准,其实质性的内容是对极限值的确定.统计方法是确定标准极限值的重要方法,应当结合我国标准化工作实际研究确定极限值的统计方法.
※5.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计方法研究
※6.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研究
※7.我国统计立法研究
※8.环境质量指数研究
※9.电子调查软件研究
体育学
本年度课题申报要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从体育学基本原理的高度,回答体育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及对体育学学科建设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要重点把握当前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
按照国际惯例,在2008年29届奥运会开幕之前,将在北京召开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应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展示我国的学术成果,在选题上更加关注体育的世界性问题,学会掌握世界体育的话语权.
1.体育观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的体育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辨析,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重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观.联系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体育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深度思考.
2.体育学理论和学科体系研究
针对长期存在的对一些体育名词概念的争论,深入探讨分歧的缘由,找出弥合分歧,取得共识的结合点,逐步廓清理论话语的模糊状态.根据多年来学科分化组合的客观现实,研究如何对学科进行有序整合,构建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学科新体系.
3.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回顾,评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发展战略的成败得失,与时俱进地提出适合形势要求的总体发展战略;也可针对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学校体育等发展战略分别命题.区域性体育发展战略;国际体育发展战略比较;中外体育发展战略比较.强调针对性,准确性,可行性和原创性,避免泛泛而谈.
4.奥林匹克运动研究
实事求是地审视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举办奥运会的经济社会效应评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的得失评价;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当着重研究的问题;北京三大奥运理念研究.
5.学校体育工作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今后的改革方向;青少年的体育价值取向;中外学校体育比较;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6.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研究
体育产业的经营策略和国际竞争力;体育竞赛中职业联赛的性质;国内职业联赛的经验和教训;体育的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市场的分类和路径选择;体育消费的现状和前景,如何正确引导体育消费.
7.体育法制建设研究
如何通过法律制度保障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权益保护和行为规范;行政规章和行业规定的关系;体育领域的纠纷处理;体育市场管理运作规定等.
8.发展体育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
9.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10.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和发展趋势研究
※11.竞赛制度创新研究
※12.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13.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研究
※14.我国优秀运动员合理流动研究
※15.省区市体育工作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