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与发展参考
09年第13期(总第15期)
中国矿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二○○九年十月三十日
【编者按】
2006年,酝酿许久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开始实行.哈尔
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开始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此项改革试点的内涵是通过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去除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实现以完善科学研究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七所高校也相继投身到改革大军中.2008年,改革已推广到40多所高校.2009年,改革深入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属高校开展改革工作.我校也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9年3月,《中国矿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并在09级新生中开始实施.此项全国性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自运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期《高校改革与发展参考》聚焦此项改革,希望能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所启示和借鉴.
本 期 目 录
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探索……………………… 3
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思考……………………… 7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人大)…13
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
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探索
罗尧成/孙跃东
围绕解决"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训练"等问题,致力于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缩小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我国具有研究生院建制的高校已全面实施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探索,其主要举措和实践成效就是:坚持"以创新为灵魂,以导师为关键,以科研为核心"的思想指导,围绕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具体探讨并建设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够具体和明确;建立导师"责任制"未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与差异;建立导师"资助制"未能进一步理顺师生关系;改革忽视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素质提高;人们期待已久的研究生收费改革并没有一步到位等.同时,鉴于机制内涵的模糊性以及对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界定的宽泛性,导致了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不能很好分清改革的主次,一定程度上迷失了改革的主导方向.
我们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举措最终必须落实到怎样培养研究生的具体实践上来.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学术环境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性要素,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探索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初步构建.
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的形成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探索个体课程体系的形成机制是
实施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进而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忽视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并由此导致的课程设置要求的统一化,这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生创新是个体在自身优势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突破,只有打破统一的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形成真正个体化的课程体系,研究生个体创新目标的实现才有可靠保障.
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具有学术性和个体性两个主要特点.学术性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形成的基础;个体性彰显了研究生课程的功能,是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形成的核心.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凸显上述两个特征.
关于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的具体建构,国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在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学术性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底启动的"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建设工程就是很好的探索,博士点专业主文献集中了古今中外学科专业中最优秀的精华文献,对于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学术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增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个体性上,笔者提出了"相关和集中"的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建构思想,强调以学位论文研究需要为主要目标指向,通过个体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和组织来形成课程体系.而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制订过程中,实行"阶段性课程选择机制",改变现行的一次性课程选择机制,这对于形成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表明,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建构机制的形成,关键在于能否真正保障研究生成为课程体系的开发主体,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