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禄脙脱掳禄炉脡铆 > 以工代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 以工代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7-05-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3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宣传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以工代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镇巴县抓以工代赈促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地处大巴山腹地,东邻紫阳,汉阴,南接四川万源,通江,北依西乡,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高中山地区,全县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252个行政村1383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居委,共27.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7万人.截止2006年底,全县有扶贫重点村185个,有贫困人口11·15万人,其中处于高寒山区,偏远乡村和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人口2·2万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让全县人民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1984年实施"以工代赈"以来,镇巴县将"以工代赈"作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本着要使农民直接增收,长期为农民服务,让农民长久受益这一以工代赈根本目的,确立了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稳定脱贫机制的指导思想,采用全民动员,民办公助等形式做好项目筹资.将项目突出安排在县乡道路,桥梁,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开发示范项目上,20多年来,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83个,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4108.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823.6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284.68万元.其中实施小毛垭至赤南等公路国债以工代赈示范项目3项,总投资26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90万元.为群众发放劳务报酬467.5万元.是全县广大农民受益时间长,受益面广,受益资金较多的一笔大投入,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县已有22个乡镇越过温饱线,2个乡镇实现硬脱贫,3·76万户15·46万人解决了温饱,项目区人均纯收入达1547元,超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5元.
    一,以工代赈建设成绩斐然
    (一)改善了贫困地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基本农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镇巴山大坡陡,气候差异大,耕地质量差且农业生产力低下,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为此,该县抓住以工代赈实施机遇,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兴修水利.累计完成投资2259·8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602·7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57·1万元,新修及改造基本农田5.3万亩,新修灌溉渠道244公里,扩灌农田2·2万亩,让昔日的"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变成了"三保田",使一季田变为两季田,增强了抗灾害能力和农业发展能力.即使在该县1996年连续50天大旱,造成大面积减产的情况下,石坎梯地平均每亩还增产100多公斤.目前,该县人均农田由1984年的0.63亩增加到2006年的1.04亩,平均亩产由1983年的85.4公斤提高到410公斤,年增长15.78%.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7万吨,比1984年增长了2.232万吨,农民人均产粮达387公斤.
    (二)解决贫困群众饮水困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镇巴县地形复杂,雨量丰枯差异大,人畜饮水困难较为突出,其中最困难的地区大部分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远高寒山区,群众吃水靠冬天积雪化水,有的挖坑积水,人畜混饮,特别是干旱季节缺水现象极为突出,为了生存起早摸黑地到几公里外河沟池塘背水,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工代赈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在具体实施中,坚持从贫困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引水,修池,建雨窖等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完成投资867·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86·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81万元,新建人饮工程163处,完成供水管道铺设353公里,建蓄水池190座,建集水雨窖382口, 恢复供水工程13处,共解决了7.3万人8.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饮水困难的缓解,结束了项目区群众长期翻山越岭,人背肩挑,吃水贵如油的历史,同时,在较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劳动力资源.据测算,仅此一项,年均节约劳动力0.15万个,0.5万个工日.劳动力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该县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2006年劳务输出5·1万人创收3·15亿元.在饮水解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饮水卫生条件,使地方病发生率明显降低,维护了广大群众身心的健康.
    (三)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用电困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镇巴县水利资源丰富,在兴建小型水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以工代赈以来共投资858·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1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45·5万元,架设10KV输电线路163·9公里,实施了乱水泉电站500KW,鱼泉电站2×200KW等小水电工程建设和渔洞河电站的配套工程,新增小水电装机3211KW,并完成了小水电站的并网.为实现全县村村通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了煤油灯照明时代,大部分群众还安装了打米机,饲料粉碎机等农副产品加工器械,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随着电视,电话,洗衣机,VCD等家用电器进入农家院落,让广大农民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丰富了农闲之余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由于电力供应有了保障,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有了明显提高,由1984年的0.13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5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0.11亿元增至2.32亿元,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鲁脡脠唇脱脙品  露铆脗脼唇鹿脗脙脱脦  脡芦虏楼碌莽脱掳脥酶  睃拢脌掳脗脙脱脦  脢脰禄煤脱貌脙没  脢炉脳露脪酶禄路脡脽  脙禄脱脨路脰  脙脌脥芦矛脜脡脕  胫芦脗脤脡芦脙脌脥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