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
  •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4-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mm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摘 要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调整与优化是保持经济发展持久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根本保证.
    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的内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力资源的质量稳定性与产业结构相对易变性, 产业结构变化的前导性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时滞性,使得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实现互动调整的信度增大,效率提高加快.本文将就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现状与效率,结合广东发展实际研究如何提高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效率.
    关键词:产业结构, 人力资源结构, 互动效率

    ABSTRACT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economical composition is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which are the basic conditions to maintain competition for lasting development. They are also the essential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macroeconomic objective. The adjustments in industry structure and in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are mutual basic, mutual conditional and they restriction and acceleration each other.
    The quantity structure and quality level in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are the essential reason for adjustment and escalation in industry structure. The influence will emerge to the adjustment and escalation in industry structure as the quality stability of human resource has relative changeable to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s the change of the quality in human resource is in head and quantity structure is delayed, and as the feature of the human resource is compound and complicate. The escalation 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lso has relative restriction and effect.
    Key Words:Industry structure,human resource structure,relationship rate
    目 录
    一.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4
    (一)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的定义与互动关系阐述……………………… 4
    (二)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实践………………… 5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重点………………………………………… 6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数据整理与互动效率分析…………… 6
    (一)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相关数据整理……………………… 6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互动效率分析……………… 9
    (三)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效率分析结论…………………10
    三.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定位与困难…………………11
    (一)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区域发展的定位………………………………11
    (二)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调整面临的主要困难……………… 12
    四.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调整的对策分析…………………12
    (一)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保持并提升人力资源区域竞争力…………12
    1.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改善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12
    2.改变教育内容及专业设置,以调整我省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13
    3.超前进行人才培养以适应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转换的需要……………13
    (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与发展模式,制定产业发展规划…………13
    (三)制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前瞻性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13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3
    2.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13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法制,提高人力资源投资与配置效率………14
    (五)根据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14
    五.结论…………………………………………………………………………15
    在需求结构的拉动和资源结构的推动下,产业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地域限制正在迅速地弱化,资源结构却日益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个国家可以克服自然资源的不足,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一)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定义与互动关系阐述
    1.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定义
    (1)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各产业所占的比重及产业间互相关系,产业结构代表了三次产业发达程度和区域发展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一般来讲第一产业比重将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比较平稳,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这就是所有产业结构优化,一般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实现各产业间的合理的比例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产业向更高的层次升级, 从而达到产业的高生产率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新技术化.
    (2)人力资源结构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一般人力资源结构是人力资源量的结构与供求结构的影响.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及劳动力价值提升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的速度与效率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关系
    (1)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经济方向与水平.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与升级可以为经济发展培植了新兴的高增长型支柱行业,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与竞争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决定了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速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势必引起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互动的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可以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竞争力,人力资源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和基础,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然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人们通常较多的将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归于体制因素,产业政策,以及产权关系所决定的资源配置,认为只要通过体制的变革,产业政策的倾斜,产权关系的变化就能促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而忽略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内在作用.代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因素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质量的发展水平和数量的结构状况, 决定着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和升级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 也就是不能脱离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的状况,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将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作为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的质和量也应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是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建立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间良好的互动机制,实现二者的战略互动调整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等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实践
    国内外的研究理论已经证实,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本质因素,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是就业的重要决定特征变量和经济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源泉,二者在经济的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根本条件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 经过人力资源持续不断的开发, 人力资本的水平日益提高, 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更加配合, 高素质人才的广泛使用, 人力资源中人的知识,智力,创造力正以直接生产要素的身份进入生产活动, 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新兴产业迅速增加, 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呈现出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人力资源竞争力的竞争,在这个时期,人力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和直接,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通过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促进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建立战略性互动关系,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确保互动作用的最大程度高效发挥,建立高效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战略互动机制,是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
    美国近50年来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演进过程表明,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升级具有高度战略相关性.一方面,美国利用其对世界经济控制性影响,不断地引导世界产业结构根据美国的产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快速战略升级,美国依靠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带来的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利用全球的人力资源对本国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战略性的优化整合,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积累和雄厚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美国人力资源结构的国际性战略调整形成的强大的人力资本竞争优势,不断地增加产业竞争力的人力资本内涵,促使美国最先进入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了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建立了良好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战略互动关系机制,让美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占尽先机.
    现在国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占GDP比重的大小与调整方向;基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贡献率比较,研究三次产业比重的调整;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兴支柱产业发展中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兴主导产业的确立原则,新兴产业的确立及政策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3),研究国际竞争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对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势和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贾继锋,2001);研究外资结构配置与我国产业结构的状态及其矛盾,引导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控机制和引导外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控战略(冷观等,2002),根据中国的资源特点,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国内市场规模的差异,国内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研究中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农村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市场完善,城镇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蔡昉,1999)(袁志刚,1995)(谌新民,1999).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重点
    1. 研究美国五十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揭示二者战略互动的内在机理和经济学意义.
    2.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各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变化的关系,分析人力资源结构变化对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3. 比较美国与广东省相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评价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机制建立与作用发挥的水平.
    4. 研究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结构要求,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
    本文通过对广东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数据研究发现,广东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极大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结构,使人力资源结构不断软化,但广东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造成了行业就业和外来人口就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性,一些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大小和该地区相应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些特征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数据整理与互动效率分析
    (一)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相关数据整理
    产业优势是经济优势的核心,广东保持经济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继续充当全国产业升级与发展的领头羊.根据附表1和附表2,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分别由1978年的29.8:46.6:23.6演变为2002年8.8:50.4:40.8.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可知,广东总体上已经由以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产业规模的扩张,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到以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远未完成,今后仍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因为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趋势,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
    图1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是高于就业人口增长率,只有在90年的时候,是就业人口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从91年开始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波动都不会很大,属于比较平缓的状态.
    图2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总值比重一直都是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总值比重,而第二产业的总值比重从90年开始都是呈上升的趋势.第一产业总值比重则从82年开始就一直是下降的趋势,在85年的时候,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高于第一产业,且一直都是呈上升的状态.
    图3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在就业人口比重当中,唯有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是一直都是上升的状态,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则是下降的状态,比较不明显的就是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了,只是稍稍的有点上升的幅度.
    图4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人口增长率当中,第三产业的人口增长率是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而最低的则是第一产业的人口增长率,甚至是有负数的情况出现.很明显的是在90年的时候,三次产业的人口增长率都达到最高峰的状态.
    图5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从图5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是在三次产业当中最低的,在94年的时候,三大产业都是在增长,而第二产业的增长率是最高,第一产业则是最低.从96年开始,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开始超越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增长率.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互动效率分析
    图6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3年)整理所得
    由图6可见,"九五"期间出现了相当大的反复,总效率指数在不断的下降,说明此间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遇到了很强的阻力.就整体来说总效率是在下降的,但在1999年到2000年的时候却有个上升的趋势,一直到目前都是上升的情况,只是上升的幅度较慢.从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的效率是最低的,这说明,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低,而人力资源方面投入也比较大,即投入与产出并不相符.第二产业的效率在总体上是比第一产业较高的,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效率发展到目前是在上升的,这说明第二产业的贡献高,投入较小,而产出却较大.再看第三产业的效率,它介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之间,从2000年到现在,它的效率却是在下降的.这说明我省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效率还没达到理想的程度,在很多方面上仍需要加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当上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时,第三产业就开始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广东产业结构正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型时期,第一产业整体上需向社会排放劳动力,第二产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也不会增加太多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就业的潜力和出路在第三产业.因此,应该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就业增长.
    表1 1993年以来广东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表
    年份
    总劳动
    生产率
    第一产业
    劳动生产率
    第二产业
    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
    劳动生产率
    1993
    0.986
    0.374
    1.843
    1.277
    1994
    1.265
    0.474
    2.236
    1.432
    1995
    1.568
    0.634
    2.747
    1.605
    1996
    1.766
    0.642
    3.162
    1.939
    1997
    1.933
    0.646
    3.484
    2.216
    1998
    2.119
    0.657
    3.974
    2.430
    1999
    2.251
    0.659
    4.327
    2.596
    2000
    2.503
    0.988
    4.812
    3.009
    2001
    2.687
    0.634
    4.929
    3.322
    2002
    2.967
    0.657
    5.599
    3.597
    2003
    3.308
    0.701
    6.355
    3.706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3-2003年)整理所得
    根据表1,历年广东省劳动生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慢的是第一产业,这主要因为是历年来广东省第二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升速度比较快,而第一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升速度比较慢.分析广东省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与广东省的实践是一致的.
    (三)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效率分析结论
    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进程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的中前期,广东省利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实现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跨越调整,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带来了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广东省凭借有力的产业竞争力利用全国的人力资源,对本省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互动式调整.在这期间,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关系的初步形成,但两者之间的真正战略互动并未实现,即便如此,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配合性调整依然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超前的产业和人力资本竞争优势,支持了广东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持续增长,确立了广东省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中心地位.
    1.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经验和广东省的实践都已证明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呈现极强的正相关,知识经济时代,建立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间良好的互动机制,实现二者的战略互动调整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等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
    2.改革开放中前期,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配合性调整,广东省初步建立了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关系,这正是广东省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但这一时期,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并未实现真正的战略互动;进入新世纪,由于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缺乏战略性互动,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发展水平与调整速度明显与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广东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与瓶颈.
    3.传统差别性的产业布局与定位,单一的外源性的经济发展模式,非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等政策制度安排相对滞后,这是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战略互动机制未能建立并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4.广东省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发展契机,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结构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和两者的战略互动机制,改革相关制度安排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战略调整升级和互动,实现人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定位与困难
    "十五"时期是广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广东省要保持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宏观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良好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战略互动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实现真正的战略互动与调整."十五"规划提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3%,51%,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4%,23%,33%,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效率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放眼未来,制定出完善的计划,调整两者的互动关系,让它们的互动效率达到最高,为广东的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
    从国际经济方面看,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日益密切.在当今世界,要想发展,就必须积极地参与和融入这一时代潮流;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技术创新的有力推动,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产业,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经济已表现出持续强劲增长势头.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问题,并取得初步成效.可见,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及调整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一方面,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各国经济增长互补性的调整,可以使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通过国际市场的调剂,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
    由于区位条件,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区域经济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格局.但在不同时期,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和区域政策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有趋于均衡和背离均衡的不同趋向.以1978年为界线,之前中国实施计划控制下的地区均衡发展战略,突出生产布局的大规模西移,强调地区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中国政府实际上实施了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产生的直接效应是促进了地区增长格局的变化,东部地区获得了优先发展.
    广东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发展的重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目前广东省经济的重心主要是致力于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由于国际分工的加深,使产业更为全球化;在知识技术竞争的领域下,广东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创新体系建设.而以产业结构为内因的人力资源结构也要结合产业结构的变动来制定它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从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广东省的人力资源结构还是存在不合理的结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发展,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两者在发展的定位上还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才能为两者之间的互动效率提供基础,才能使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达到互相促进的机制,为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调整面临的主要困难
    进入新世纪,由于缺乏战略性互动,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发展水平与调整速度明显与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为:第一,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增长效果不断下降,缺乏应对国际经济波动的自我调节能力,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和潜力.第二,传统的产业定位与产业布局不合理,传统支柱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贡献率下降,新兴的知识型支柱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产业结构的跨越性战略调整与升级缺乏动力和支撑.第三,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不健全,配置效率低下,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储备水平低.第四,传统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将会引发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不协调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加严重.第五,产业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等相关政策制度安排不合理,不能促进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战略互动机制的形成和作用发挥.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广东省的经济竞争力,制约并限制了宏观目标的实现.
    四,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调整的对策分析
    (一)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提升人力资源区域竞争力
    1.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改善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就业结构的转变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改变教育内容及专业设置 ,以调整我省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教育必须不断创新 ,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技能 ,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要.
    3.超前进行人才培养以适应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转换的需要.应以超前的意识,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 ,预测社会需求的人才数量,质量及专业结构 ,尽可能合理地开展超前性的专业人才培养 ,主动为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转换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奠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与发展模式,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传统的产业区域布局与行业定位使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的信息传导失灵,造成了区域产业发展畸形,行业发展单一;产业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等相关政策制度安排的缺陷是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缺乏动力和保障的根本原因.新时期,广东省的发展关键要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发展契机,客观评价发展的机遇与困难,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结构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和两者的战略互动机制,改革相关制度安排,促进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战略调整升级与互动,实现人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制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前瞻性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产业结构的变动本身就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要求人力资源开发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的和改造后的产业基本上都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它需要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来从事.不论这些劳动力是新加入到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增量,还是从其他行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存量,他们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通过接受各种教育来获得.从我国劳动力素质状况来看,加大力度进行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在内的劳动力能力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适应产业结构变动要求的最重要任务.
    2.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是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可以在农村普通中学增加与现代农业有关的课程,在城镇普通中学开设与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课程.而普通高校肩负着为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的使命,其课程设置更应紧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此外,还应进行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总之,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法制,提高人力资源投资与配置效率
    为了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法制,应该按下面几步走: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到2010 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促进就业法及工资支付,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劳动法》实施中的新问题进行研究,适时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二是要依法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劳动法》精神.一方面,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同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
    三是要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和企业工资分配工作.全面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同时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研究对垄断性行业收入水平的调节和监管措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费征缴,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等为重点内容,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全面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督促企业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和切实改善劳动条件,对不守法,不讲诚信的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律社会监督机制.
    五是要进一步增强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保障法律意识.
    (五)根据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开发在质量上产生要求:(1)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应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注意人才知识结构的适当宽度,知识领域的交叉和跨学科的综合,增加人力资源质的可替换性和适应性,从而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易变性与人力资源的结构和质的水平的相对稳定性的矛盾.(2)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其一是知识技术的物化带来的技术资本含量的提高;其二是知识,智力,创造力的直接使用;其三是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应加快科技理论的实用技术化,增加人力资本的物化和凝结;提高人才的知识综合创新能力,使智力和创造力在生产活动中创造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开发的投资力度,较快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总体水平.随着产业结构变化的加速,对人力资源开发将产生以下的要求:(1)增加人力资源的储备.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入,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术资本的折旧加快,故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远见性和创新性,既要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的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又为以后结构的升级作好人力资源的储备.(2)人力资源的知识更新,拓广.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和能力的改造,拓广,更新和深化是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加速的最佳途径,人力资源的开发应从一次性开发转向持续开发和终身开发.
    产业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1)应增加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使人力资源的效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条件下,各种灵活的吸引人才的用人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将对人力资源的积聚和流向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而有序的管理.(2)针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复杂性与同级人才资源的知识结构的替代性之间的矛盾,在人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中,作好各层次人才的配合和协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潜力的开发,注重人才开发的多样性,整体性,前瞻性和计划性.
    五.结论
    总之,在解决具体的结构性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只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富裕,层次多样,种类合理搭配,质量普遍提高,加上大量的,与国际水平接近的高质人才的带头作用,才会有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基础和结构升级的人才资源保证.
    附 录
    附表1
    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100 million yuan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185.85
    55.31
    86.62
    43.92
    1979
    209.34
    66.62
    91.65
    51.06
    1980
    249.65
    82.97
    102.53
    64.14
    1981
    290.36
    94.30
    120.34
    75.71
    1982
    339.92
    118.17
    135.37
    86.39
    1983
    368.75
    121.24
    152.27
    95.24
    1984
    458.74
    145.25
    187.55
    125.93
    1985
    577.38
    171.87
    229.82
    175.69
    1986
    667.53
    188.37
    255.88
    223.28
    1987
    846.69
    232.14
    330.35
    284.20
    1988
    1155.37
    306.50
    460.17
    388.70
    1989
    1381.39
    351.73
    554.13
    475.53
    1990
    1559.03
    384.59
    615.86
    558.58
    1991
    1893.30
    416.00
    782.67
    694.63
    1992
    2447.54
    465.83
    1100.32
    881.39
    1993
    3431.86
    559.67
    1700.92
    1171.27
    1994
    4516.63
    694.65
    2242.00
    1579.98
    1995
    5733.97
    868.99
    2876.74
    1988.24
    1996
    6519.14
    941.73
    3269.35
    2308.06
    1997
    7315.51
    986.82
    3647.82
    2680.87
    1998
    7919.12
    1004.92
    3991.97
    2922.23
    1999
    8464.31
    1021.30
    4264.32
    3178.69
    2000
    9662.23
    1000.06
    4868.75
    3793.42
    2001
    10647.71
    1004.35
    5341.61
    4301.75
    2002
    11769.73
    1032.80
    5935.63
    4801.30
    2003
    13625.87
    1093.52
    7307.08
    5225.27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78-2003年)整理所得
    附表2
    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100.0
    29.8
    46.6
    23.6
    1979
    100.0
    31.8
    43.8
    24.4
    1980
    100.0
    33.2
    41.1
    25.7
    1981
    100.0
    32.5
    41.4
    26.1
    1982
    100.0
    34.8
    39.8
    25.4
    1983
    100.0
    32.9
    41.3
    25.8
    1984
    100.0
    31.7
    40.9
    27.4
    1985
    100.0
    29.8
    39.8
    30.4
    1986
    100.0
    28.2
    3803
    33.5
    1987
    100.0
    27.4
    39.0
    33.6
    1988
    100.0
    26.5
    39.8
    33.7
    1989
    100.0
    25.5
    40.1
    34.4
    1990
    100.0
    24.7
    39.5
    35.8
    1991
    100.0
    22.0
    41.3
    36.7
    1992
    100.0
    19.0
    45.0
    36.0
    1993
    100.0
    16.3
    49.6
    34.1
    1994
    100.0
    15.4
    49.6
    35.0
    1995
    100.0
    15.1
    50.2
    34.7
    1996
    100.0
    14.4
    50.2
    35.4
    1997
    100.0
    13.5
    49.9
    36.6
    1998
    100.0
    12.7
    50.4
    36.9
    1999
    100.0
    12.1
    50.4
    37.5
    2000
    100.0
    10.3
    50.4
    39.3
    2001
    100.0
    9.4
    50.2
    40.4
    2002
    100.0
    8.8
    50.4
    40.8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附表3
    人口数及构成
    年份
    总人口(万人)
    按性别分
    按城乡分


    市镇总人口数
    乡村总人口数
    人口数
    比重
    人口数
    比重
    人口数
    比重
    人口数
    比重
    1978
    96259
    49567
    51.49
    46692
    48.51
    17245
    17.9
    79014
    82.1
    1979
    97542
    50192
    51.46
    47350
    48.54
    18495
    19.0
    79047
    81.0
    1980
    98705
    50785
    51.45
    47920
    48.55
    19140
    19.4
    79565
    80.6
    1981
    100072
    51519
    51.48
    48553
    48.52
    20171
    20.2
    79901
    79.8
    1982
    101654
    52352
    51.50
    49302
    48.50
    21480
    21.1
    80174
    78.9
    1983
    103008
    53152
    51.60
    49856
    48.40
    22274
    21.6
    80734
    78.4
    1984
    104357
    53848
    51.60
    50509
    48.40
    24017
    23.0
    80340
    77.0
    1985
    105851
    54725
    51.70
    51126
    48.30
    25094
    23.7
    80757
    76.3
    1986
    107507
    55581
    51.70
    51926
    48.30
    26366
    24.5
    81141
    75.5
    1987
    109300
    56290
    51.50
    53010
    48.50
    27674
    25.3
    81626
    74.7
    1988
    111026
    57201
    51.52
    53825
    48.48
    28661
    25.8
    82365
    74.2
    1989
    112704
    58099
    51.55
    54605
    48.45
    29540
    26.2
    83164
    73.8
    1990
    114333
    58904
    51.52
    55429
    48.48
    30195
    26.4
    84138
    73.6
    1991
    115823
    59466
    51.34
    56357
    48.66
    31203
    26.9
    84620
    73.1
    1992
    117171
    59811
    51.05
    57360
    48.95
    32175
    27.5
    84996
    72.5
    1993
    118517
    60472
    51.02
    58045
    48.98
    33173
    28.0
    85344
    72.0
    1994
    119850
    61246
    51.10
    58604
    48.90
    34169
    28.5
    85681
    71.5
    1995
    121121
    61808
    51.03
    59313
    48.97
    35174
    29.0
    85947
    71.0
    1996
    122389
    62200
    50.82
    60189
    49.18
    37304
    30.5
    85085
    69.5
    1997
    123626
    63131
    51.07
    60495
    48.93
    39449
    31.9
    84177
    68.1
    1998
    124761
    63604
    50.98
    61157
    49.02
    41608
    33.4
    83153
    66.6
    1999
    125786
    64126
    50.98
    61660
    49.02
    43748
    34.8
    82038
    65.2
    2000
    126743
    65437
    51.63
    61306
    48.37
    45906
    36.2
    80837
    63.8
    2001
    127627
    65672
    51.46
    61955
    48.54
    48064
    37.7
    79563
    62.3
    2002
    128453
    66115
    51.47
    62338
    48.53
    50212
    39.1
    78241
    60.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附表4
    全国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单位:10000persons)
    年份
    就业人员
    按三次产业分
    构成(以合计为100)
    合计
    占人口%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40152
    41.7
    28318
    6945
    4890
    70.5
    17.3
    12.2
    1979
    41024
    42.1
    28634
    7214
    5177
    69.8
    17.6
    12.6
    1980
    42361
    42.9
    29122
    7707
    5532
    68.7
    18.2
    13.1
    1981
    43725
    43.7
    29777
    8003
    5945
    68.1
    18.3
    13.6
    1982
    45295
    44.6
    30859
    8346
    6090
    68.1
    18.4
    13.5
    1983
    46436
    45.1
    31151
    8679
    6606
    67.1
    18.7
    14.2
    1984
    48197
    46.2
    30868
    9590
    7739
    64.0
    19.9
    16.1
    1985
    49873
    47.1
    31130
    10384
    8359
    62.4
    20.8
    16.8
    1986
    51282
    47.7
    31254
    11216
    8811
    60.9
    21.9
    17.2
    1987
    52783
    48.3
    31663
    11726
    9395
    60.0
    22.2
    17.8
    1988
    54334
    48.9
    32249
    12152
    9933
    59.3
    22.4
    18.3
    1989
    55329
    49.1
    33225
    11976
    10129
    60.1
    21.6
    18.3
    1990
    64749
    56.6
    38914
    13856
    11979
    60.1
    21.4
    18.5
    1991
    65491
    56.5
    39098
    14015
    12378
    59.7
    21.4
    18.9
    1992
    66152
    56.5
    38699
    14355
    13098
    58.5
    21.7
    19.8
    1993
    66808
    56.4
    37680
    14965
    14163
    56.4
    22.4
    21.2
    1994
    67455
    56.3
    36628
    15312
    15515
    54.3
    22.7
    23.0
    1995
    68065
    56.2
    35530
    15655
    16880
    52.2
    23.0
    24.8
    1996
    68950
    56.3
    34820
    16203
    17927
    50.5
    23.5
    26.0
    1997
    69820
    56.5
    34840
    16547
    18432
    49.9
    23.7
    26.4
    1998
    70637
    56.6
    35177
    16600
    18860
    49.8
    23.5
    26.7
    1999
    71394
    56.8
    35768
    16421
    19205
    50.1
    23.0
    26.9
    2000
    72085
    56.9
    36043
    16219
    19823
    50.0
    22.5
    27.5
    2001
    73025
    57.2
    36513
    16284
    20228
    50.0
    22.3
    27.7
    2002
    73740
    57.4
    36870
    15780
    21090
    50.0
    21.4
    28.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78-2002年)整理所得
    附表5
    1994年以来广东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率变化表
    年份
    总产值
    增长率
    第一产业
    产值增长率
    第二产业
    产值增长率
    第三产业
    产值增长率
    1994
    0.316
    0.241
    0.318
    0.349
    1995
    0.269
    0.251
    0.283
    0.258
    1996
    0.137
    0.084
    0.136
    0.161
    1997
    0.122
    0.048
    0.116
    0.162
    1998
    0.083
    0.018
    0.094
    0.09
    1999
    0.069
    0.016
    0.068
    0.088
    2000
    0.142
    -0.021
    0.142
    0.193
    2001
    0.102
    0.004
    0.097
    0.134
    2002
    0.105
    0.028
    0.111
    0.116
    2003
    0.158
    0.059
    0.231
    0.088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4-2003年)整理所得
    附表6
    1994年以来广东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增长率变化表
    年份
    就业人口增长率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增长率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增长率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增长率
    1994
    0.026
    -0.0219
    0.086
    0.203
    1995
    0.025
    -0.064
    0.045
    0.123
    1996
    0.009
    0.070
    -0.013
    -0.039
    1997
    0.025
    0.0417
    0.0124
    0.016
    1998
    -0.012
    0.0018
    -0.041
    -0.006
    1999
    0.006
    0.0312
    -0.0188
    0.018
    2000
    0.027
    0.024
    0.027
    0.030
    2001
    0.026
    -0.0027
    0.071
    0.027
    2002
    0.0009
    -0.008
    -0.022
    0.031
    2003
    0.039
    -0.007
    0.085
    0.056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4-2003年)整理所得
    附表7
    1994年以来广东省三次产业效率指数变化表
    年份
    总效率
    指数
    第一产业
    效率指数
    第二产业
    效率指数
    第三产业
    效率指数
    1994
    0.290
    0.263
    0.232
    0.146
    1995
    0.244
    0.315
    0.238
    0.135
    1996
    0.128
    0.014
    0.149
    0.200
    1997
    0.097
    0.006
    0.104
    0.146
    1998
    0.095
    0.016
    0.135
    0.096
    1999
    0.063
    -0.0152
    0.087
    0.070
    2000
    0.115
    -0.045
    0.115
    0.163
    2001
    0.076
    0.007
    0.026
    0.107
    2002
    0.104
    0.036
    0.133
    0.085
    2003
    0.119
    0.066
    0.146
    0.032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4-2003年)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王开明,万君康.《人力资源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报》2001.6
    2.吕文婧,胡雁雁,《产业结构的就业比较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3.2
    3.贾继锋.《在国际竞争中调整产业结构》.《世界经济研究》.2001.1
    4.宋涛.《调整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11
    5.蔡昉,王德文,都阳.《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抓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新兴支柱产业发展》, 宏观经济研究,2003.5
    7.李京文.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当代财经,2001.5
    8.李江帆.广东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放慢的原因[J].南方经济,2000,(1).
    9.彭斌.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教育的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1999,(3).
    10.Chai,H.,Knight,J.,Mo,R.,and Song,L.,"The Rural Force Survey for China,1994:The Main Results",Draft,1996.8.
    11.Syrquin,M.(1998):"Modern Economic(Endogenous) Growth and Development",in Corivelli,F.and others(eds),"New Theories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St.Martin's Press)
    致 谢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徐向龙老师,你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这片论文的每个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你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此外还要感谢我们学院的所有老师在我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时期里,给我的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华南师范大学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信息数据,让我在学习之余充分领略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在学校里度过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纪念,我在这里不光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我现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离开母亲展翅飞翔,在这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不免离情依依,祝愿华南师范大学能在未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最后,不能忘记的是一直培育我,在背后默默支持关心我的父母,有了他们的支持,让我有了更多去奋斗的动力,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愿他们会为我的成绩而感到骄傲.
    何慧芳
    2005年4月29日
    本概念引自王磊.《产业结构变动与宏观人力资源开发》北京社会科学.2002.1 第2页
    《中国外资企业集体谈判制度实施现状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增刊.
    张建武,《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劳动》,2002.12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效率研究
    - -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企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报告  优化烟叶结构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