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刘 勇 李 斌 衡菊芳
暑假期间,一直坚持工作的博客指导有:
张亚亚 翟玉兰 博采 齐建国 英欣 落花流水 衡菊芳
巢湖之滨 郑璘玲 我是小李 天行健 郑璘玲
为能放弃暑假休息时间为基地博客辛勤工作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原文】http://eblog.cersp.com/userlog/7978/archives/2009/1236032.shtml
是的,八月是一个休闲的季节,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桂花的飘香让人心旷神怡.作为战斗在网络教研工作中的老师们来说,却没有那么多的思考,大家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到这个大家庭来看看,留下足迹.
八月,又一个夏天,又闻桂花香.
八月,秋的季节,成熟的象征,又一个展示的机会.
八月的网络教研,也正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八月的博客指导们依然战斗在自己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课堂,但关注点还在课堂;有了时间,读书学习自我提升;基地博客,日新月异;
论坛上,八月是流汗的日子,放假了而没有放松心情,依然坚守在阵营;问题讨论,方案设计,无所不做;
数学工作室,不一样的日子,更多的热情,锦上添花.
※朱清时:教育改革,应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起步!
刊载媒体:《中国青年报》8月11日
上榜理由:朱清时院士的话,发人深省!
一边是高等教育规模60年间不断扩张,一边却是人才难觅大师难求.
民国38年间,全国共有25万人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平均一年不足7000人;而2008年我国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559万,大约是民国时期培养规模的800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翻天覆地.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这样的疑问: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而现在为何培养不出像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
8月8日,国家图书馆学津堂教育家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题为"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的主题讲座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
招生规模扩张,但大师罕见
战乱年代大师辈出,为何随后和平的60年,反而成为了不出大师的年代
"最大的教训,就是管理上没有理清."朱清时认为,过去的几十年,对教育的行政干预过多,虽是出于好心,但一定程度上却适得其反.
朱清时说,1952年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院系调整",一直影响了中国高教60年.从那时起,举国开始学习苏联专才教育模式,把教育变成工厂制造产品一样.这种教育方式有致命的缺陷,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每个人都有个性天赋,强行让他做不喜欢的事,做不好.后来事实证明就是这样,专才教育没有生命力,"才能发挥不出,教育也就没有生气了."
一个故事让朱清时记忆犹新
在英国北部偏远地区有个郡,一名女生毕业考试成绩达到全A,是当地多年来第一个有资格上牛津大学的学生.当地的官员都很关注,希望她进入牛津.
然而,牛津大学的教授在对该女生面试后认为,这个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新能力,只会死读书,拒绝录取.
当地官员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但牛津大学表示,教授委员会的面试结论和决定,任何人都不能推翻.布莱尔此后抱怨牛津大学太古板了,应该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教育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都是教育生出来的,要敬畏她."朱清时希望,对待教育,要少一些干预,多一点爱护,敬畏.
知识多不等于创新能力强
2008年日本获得物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益川敏英,之前从没出过国,连护照都未办过,从来不出席国际会议,被称为"土包子学者".因为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从小文科成绩就不好,在班上平均学习成绩只是中等.
这位科学家的经历在中国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在中国没法升迁,没法评职称没法当干部.在中国,英语不好,很多事情都被卡掉了."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考察的知识分子,朱清时院士对中外教育思想有了一些比较和思考: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学历要求都越来越高,教育者追求给学生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我国培养的博士有一半被选拔做了行政工作……这背后是中国教育思想的极大误区:大家以为知识越多学历越高创新能力就越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