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精品课程课件 > 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 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5-08-0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yan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编号

    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荐省市 河南省
    所属学校 河南大学
    课程名称 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教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教育学类
    课程负责人 汪基德
    申报日期 2004年7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ΟΟ四年七月六日
    填 写 要 求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汪基德
    性别

    出生年月
    1962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378-3881810
    学 位
    硕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0378-3881801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E-mail
    wjd@he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475003)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类专业必修,全校选修,每周2学时,4届,400人;
    2.教育实验学,教育学专业课,每周2学时,5届,200人;
    3.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课,每周2学时,2届,90人;
    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的课程,3届,310人;
    5.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育学原理研究生专业课,2届,30人;
    实践性教学:
    指导毕业论文,5届,25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计算机公修课教学",校级课题,已通过校级鉴定,并已申报省级鉴定(主持人);
    2."拓宽专业基础 设置院级公修课",校级课题,已完成(主持人);
    3.河南省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已完成,正申请结项(主持人);
    发表的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
    1."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新动向",《河南教育》,2000年7期;
    2."开发CAI课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时报》,2001年9月;
    3."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当代教育实验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核心),2002年2期;
    4."论研究性学习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教育探索》(核心),2003年5期;
    5."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教育科学》(核心),2003年第4期;
    6."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期;
    7."拓宽专业基础 设置院级共修课"研究报告,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
    获得的教学奖励:
    1.《教育统计学》,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 "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与哲学基础",河南省第二届素质教育征文二等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1."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实验研究",省教育规划办课题,2000年,主持人;
    2." 河南省启动教育消费策略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课题,2000年,主持人;
    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2001年,主持人;
    4."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模式实验研究",全国教育规划办项目,2002年,主持人;
    5."中西方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软科学),2003年.
    发表的学术论文:
    1."关于教育实验方法论的思考",《现代教育论丛》(核心),2000年2期,第一名;
    2."关于教育实验成败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核心),2000年1期,第一名;
    3."关于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2期,第一名;
    4."教育实验方法论嬗变给我们的启示",《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4期,第一名;
    5."教育学中概念泛化的趋势,危害及原因",《教育研究与实验》(核心),2003年3期,第一名;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教育文摘周报摘转.
    6."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课程·教材·教法(核心),2004年5期,第一名;
    7."新课程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成人教育(核心),第一名,2004年5期;
    8."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偏向与成因",教育科学(核心),第一名,2004年3期.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 员
    构成(含外 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汪基德

    1962.10
    教授
    教育技术学
    主讲并负责全面工作
    侯保顺

    1961.9
    副教授
    教育技术学
    教学及全面负责实验
    时芳美

    1956.7
    副教授
    心理学
    教学并全面负责辅导
    蔡建东

    1975.11
    讲师
    教育技术学
    教学及日常教学协调
    董宏建

    1976.4
    讲师
    教育技术学
    实验,资源管理
    李五洲

    1970.2
    讲师
    教育学原理
    教学及辅导
    曾巍

    1979.4
    助教
    教育技术学
    网站维护,实验辅导
    冯永华

    1979.8
    助教
    教育技术学
    软,硬件支持,实验辅导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本课程教学队伍成员全部为专任教师,具备教育技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成员中老,中,青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根据成员特长分工明确合理,总体师生比达 1:16,辅导教师(含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达 1:30 .
    主讲教师汪基德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得学生的好评,在历年的年终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侯保顺副教授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其主要负责的实验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让青年教师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另外,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技术上的优势,并让他们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维护实践中领悟本学科的真谛.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教研活动主要涉及教育技术学理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申报各级教改项目3项,其中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在我校一定范围内初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转变,开放教育研究,2003,3;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研究,教育探索,2004,7;对信息技术课能否作为高考科目的几点思考,教育科研论坛杂志,2003,1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方法新探,郑州工业高专学报,2003,3;对推进我国依法治教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教科),2001,1;略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洛阳师院学报,2000,6;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河南教育,2001,12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校中教与学的方式,为使未来教师能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我校虽为综合性大学,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师范生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式,依托教育技术系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了这门教育类公共课程.
    本项课程与教改实验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以教育技术系教师为主要成员,初步确定了教学队伍.经过全体成员的多次研讨,对本课程的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确定.在以前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将原有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材进行修订,编制了《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自编教材和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供教学使用.
    二,初步的教学改革实验阶段
    自2000年秋季以来,我们将该课程设为教育科学学院所有师范生的限选课程.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初步总结出一套在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下组织师范生学习此课程的新型学习模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管理模式等.
    三,确定为全校师范生公选课程阶段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教材和网络课程进行了修订.自2001年秋季起,将本课程设定为全校师范生选修的教育类公共课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我们对该课程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学生选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今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数量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为了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最大程度扩展了教学范围.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目前《教育技术学》课程内容体系为: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论
    第二章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 教学设计概论
    第五章 常规教学媒体与教学功能
    多媒体教学系统
    计算机网络与现代远程教育
    教材设计与制作
    教育信息的表达与传递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的教学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传授灌输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将教师的教案分给个专题小组,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实修改教师的教案,并创建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组织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应用部分"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进行.在实验课中,让学生自组织形成实验小组,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保证学生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与相当的质量.
    本课程的内容组织的根本目的有二:树立学生现代教学理念与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目前所用的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是我们在以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基础上自编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征取了广大师生的意见,对这本教材进行了修订.与国内同等教材相比,我们的教材是专门为高师生而编制的,强调理念的更新与技能的提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设计开发了专门的学习网站——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学习网.在网上我们放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另外,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充专题网站的资源,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把学习的成果,心得等以小组或个人主页的形式挂在专题网站下.可以说,我们网站上大部分的学习资源都是与学生共建的,同时也是为每一个学生共享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代表着学生进步脚印的资源对于学习者而言是评价他们学习效果的依据,对于新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参照模板.
    为了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能力,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实验管理小组,分派了专门的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在现有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为开设本课程又专门购买了非线性编辑系统,数码摄像机,数码投影机等较为昂贵的设备.另外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也可以供本课程的实验课所用.
    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我们依托我校校园网和计算中心实验室,可以同时满足三个班的学生同时网上教学的需要.另外,我校校园网终端现已进入学生宿舍,这样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性,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教师讲授的课程我们要求全部在多媒体教室中上,通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讲授内容的大量精简与浓缩,将教师讲授的课时压缩到仅占全部课时总数的五分之一,原则上,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基本不讲,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比较充分的自学与研究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们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教室,并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库都是由师生共同在学习过程中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起来的.
    教学方法采用教授,自学,研讨,调查研究与作业相结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与分专题深入研究结合,培养学生树立现代教学理念,熟练操作教育媒体的能力,以及培养信息时代师范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尤其是注重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环境下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仅仅把各种媒体技术作为手中演示工具的做法,我们把所拥有的一切媒体工具对选修的所有学生开放,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并使这些信息工具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支撑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所创设的一整套课程运行模式根本理念是:学生的大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等待被点燃的火花,我们这门课程就是要试图打破传统的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探索信息网络环境下高师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如何运用所学习的教育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本课程开设三年来,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进,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选修过本课程的毕业生进入教育工作后,在教育理念,教育技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同期分配的其他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我校的不少辅导员老师反映,通过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这些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收获很不一样.如文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驾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理科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有了很大提高;计算机等工科学生对教育理论学习的认识和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各个专业学生共同的收获,则是对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理论,方法有了兴趣,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自我意思和自我评价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学生这些实实在在的收获中,我们看到了本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效.当然,由于计划课时少(36节),同学们感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是,通过我们创设的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他们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在不同层次上开始了对自己多年的学习习惯进行了反思与超越,相信这将是学生学习本课程除知识以外获得的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的学习小组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仍通过网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延续到了课程以外,通过合作交流不断解决他们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还有,通过录像资料教学,学生或如身临其境进行探究学习,或模仿细节进行技能训练或进行微格教学等,使理论,技能等都有了直观印象,大大增加了学生探究性兴趣,且利于师生交流,成效显著,深得师生好评.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环境,形成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与教材新模式.除了师生共同编制修订的《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教材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建学习资源库.依托专题学习网站,积累这些资源,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2.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提倡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得到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育技术课程体系,针对高师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现代教学理念与媒体操作技能的培养.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目前不少师范院校都开设了这类课程,也有一些高校设计开发了配套的网络课程.但大多数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体系,更有些高校把该课程内容讲授成教学媒体的操作手册,没有和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学生即使学会了媒体操作,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不知道如何整合.在与兄弟院校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一整套运行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材模式等)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目前已有一些院校同行与我们联系,希望增进沟通交流.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本课程的运行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教师的网上辅导随时随地,往往不在课堂中进行.另外,专题学习网站的维护也花费了教师不少的精力.而这些都不能与工作量挂钩,所以有些教师的工作热情难以保持.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在课程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我们对于本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除了希望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打造成精品课程以外,我们也希望能借助教育技术这个制高点对现代高校课程运行模式进行全新的探索.
    要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计划未来的三年里主要做以下几点工作:1.进一步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2.增进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3.邀请教育技术知名专家指导;4.与学校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我们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
    与自编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我们已经上网,并设计开发了专题学习网站,供学生学习使用.以后本课程如果大面积铺开,我们将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改进,以增大服务器的同时访问量.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与教材配套的网络课件
    历届学生小组或个人的学习主页
    各种学习专题的理论前沿资料(分类)
    同类课程的链接
    历届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讨论资料
    各种虚拟实验支持
    6. 说明栏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教育学精品课程  数学教育学精品课程  教育学原理精品课程  护理教育学精品课程  高等教育学精品课程  幼儿教育学精品课程  现代教育学精品课程  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  小学教育学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