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候选人个人资料(电子版)
一,个人简历
孙维城,男,1947年5月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分配至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5年——1986年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1987年评为讲师,1994年评为副教授,1997年10月27日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安庆师院中文系副主任,1999年任中文系主任.2003年任安庆师院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讲授唐宋文学,主持教育部,安徽省规划办及省教育厅科研,教研课题近10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况周颐与蕙风词话研究》,《宋韵—宋词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形态探论》,主编《大学语文》教材.中国词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近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古籍整理委员会《古籍研究》杂志副主编.1998年获安徽省第四届社科成果奖著作三等奖,1999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三等奖, 2000年获省教育厅第三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001年获安徽省优秀教师,2002年专著获安徽省第六届社科成果奖著作三等奖,2004年论文获安徽省第七届社科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二,名师心得
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具体到中文专业尤其是古代文学的教学,第二课堂尤为重要.可以从几个方面看这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文化知识的传授只占其中一个部分,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达不到全面发展要求的.第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课堂教学无论多么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其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程式都必然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第三,从当前学校教学时间的安排看,课堂教学时间在缩减,课外时间在增加,这一广阔的时空应该由第二课堂去占领.第四,文学课的知识传授与阅历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应该尤为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在读万卷书之外,十分强调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不是单纯的行路,而是考察学习.没有早年游历全国的经历,司马迁写不出光照千秋的不朽巨著《史记》,唐朝的李白,杜甫等诗人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漫游阶段,宋代三苏也如此,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对此有独到阐发.陆游教导他的儿子,也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所谓"工夫在诗外",讲的就是第二课堂,由此可见,古代文学课的第二课堂比其它课程尤其重要.
三,名师寄语
我常常想,我们应该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面对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诱惑无限的世界,我们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是知识,是谋生手段,还是什么其他东西 要不要立身的根本,要不要志存高远
宋代的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太大了,太远了;孔颜乐处在于安贫乐道,富贵于我如浮云,对于我们也可能远了,但是我们要不要一个努力方向 有所为有所不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名师名言
有两段联语是我欣赏的,"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说做人与作文;"事若可传皆合德,人非有品不能贫",全说做人,《论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五,名师先进事迹
孙维城同志是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教授,省级精品课程《古代文学》负责人,古代文学硕士点负责人.该同志一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地献身教学,科研事业,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教育改革与学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专业,学科发展,力抓师资队伍建设.
孙维城同志着眼于专业长远发展,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一段时间里,与其他高校一样,中文系人才流失严重,只剩下30余人,而且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大量流失,形势严峻.文学院采取强力措施引进人才,为了引进一个博士,孙维城与总支书记一起,从苏州再追到合肥,感动了他的导师,这个博士现在干得很好.文学院更重视稳定人才,给每一个硕士,每一个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制定培养方案,支持青年教师读硕,读博,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发文章,为评上高一级职称做准备,提高他们的职称与水平.他参办曲阜师大《现代语文》杂志,为本系青年教师发表论文提供阵地.文学院现在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
2,爱岗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