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宁市委办公室文件
海委办〔2011〕38号 ★
|
中共海宁市委办公室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海宁市“十二五”人才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
《海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海宁市委办公室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5月26日
海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实现我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嘉兴市中长期创业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海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立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为契机,围绕长三角“经济活力强市、文化旅游名市、生态宜居新市”建设目标,以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为基线,以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为主体,以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龙头,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总体原则
未来五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原则是:人才优先,推动转型;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统筹开发;整合资源,整体推进。
——人才优先,推动转型。建立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相协调的动态匹配机制,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使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成为推动海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坚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贯穿于人才发展始终,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人才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大力形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作贡献的良好局面。
——高端引领,统筹开发。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使海宁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
——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作用,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业创新平台特点,增强区域特色产业人才集群优势。整合经贸、科技、教育等各类政策资源,提高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三)主要目标
紧紧依托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产业和太阳能利用、印刷包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增加人才总量,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适应;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进一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与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与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相适应。至2015年,力争全市人才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打造一支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明显区域性、特色性的人才队伍。
____ ——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各类人才数2500人,年平均增长10%。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8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17%。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4%,人才贡献率达到35%以上。
——人才发展平台。全力打造以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等为载体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精心举办浙江(海宁)民营资本与海外人才智力合作交流大会。到2015年,引进5个以上“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成若干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
——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营造创业成本低、创新活力强、服务效能优、人居条件佳的人才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在海宁的幸福指数。
二、主要任务
(一)不断集聚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
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建设引领我市三大传统产业和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和支撑经济转型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到2015年,引进培育30名左右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其中入选省级以上“千人计划”5名;打造20个左右嘉兴市级重点创新团队。
(二)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创先争优,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75%以上。
(三)加快培养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人才
着眼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为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进现代新农村和都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造就一支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高素质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新农村建设人才带头人占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比重达到8%。
(四)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眼于科技创新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发挥企业引才育才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引才育才的主体作用,统筹开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类专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8万人。
——高技能人才队伍。着眼于适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技艺精湛、梯次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700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着眼于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800人。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领军人才引领工程
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通过“人才+团队+项目”模式,引进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促进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成功孵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加快推进重点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构建持续稳定的重点创新团队支持机制,集中优势力量,在我市重点发展领域、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能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战略产品、推广重大成果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拓宽引才渠道,精心举办中国海宁·长三角科技博览会、浙江(海宁)民营资本与海外人才智力合作交流大会,组织开展“精英聚潮乡·合力助两创”人才科技活动等大型引才活动。依托市科创中心、科教新城、留学生创业园以及大企业集团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积极引导用人单位与领军人才的合作意识,承担选拔引进人才、搭建工作平台、提供服务保障等主体意识。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系,聘请海外人士担任“引才工作联络员”,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社团,全方位、多层次地引进我市急需的海外人才。建立健全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认真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公务员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重点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抓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非公经济人士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充分发挥干部考核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和监督作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畅通干部交流渠道,完善干部交流的配套政策,形成干部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政人才健康发展。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建设,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目标,按照职位要求,依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培训规定》等有关法规,加强和规范公务员的初任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抓好专门业务和在职更新知识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与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开展公共管理(MPA)课程教育和选派出国(境)留学深造、中短期等培训。
(三)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围绕发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市场,以提升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依托国内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培训学院和海宁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学院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系统培训,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到2015年,力争有150名企业家参加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研修班学习。围绕企业转型升级主线,以凝聚团队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执行力为目标,依托海宁市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行业协会、中介培训机构等平台,组织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规模以下企业经营者进行轮训,特别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针对三大传统产业和六大新兴产业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行业“个性化”培训,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内训,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到2015年,轮训5万人次,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主题,以构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长效机制为目标,完善原有培训网络体系,通过整合资源,精心指导,奖励扶植,鼓励和推动企业建立内训基地,调动和培育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积极引入市外高等院校等培训力量,全力打造一批力量强、影响广的培训基地,为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到2015年,力争建立20家培训基地。
(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进“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加大资助与使用力度。实施“青年英才计划”,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培养资助一批具有较高研发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加强紧缺急需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大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培养造就大批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实施“人才强卫”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医学创新队伍,培养大批医疗管理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等各类卫生技术人才。
(五)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
围绕产业布局和特色现代产业群,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青年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海宁市技工学校、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海宁市金能职业培训学校、海宁市职工学校、海宁市启航职业培训学校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突出海宁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对新兴产业还未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范围的工种(专业),实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并核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积极开展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从2011年开始由市政府与各镇、街道和开发区签订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完善落实高技能人才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引进高技能人才,根据我市已出台的高技能人才优惠政策,凡持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三级、二级、一级)证书,在我市就业签订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享受600元~1000元的培训补助。大力开展各类劳动技能竞赛活动。根据市劳动竞赛委员会的安排,积极与各镇、街道和行业协会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对获奖选手颁发国家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到2015年,在全市建设6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4个高技能人才鉴定基地。
(六)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推进工程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向农村基层培养输送一批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加快建设一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带动形成农业块状经济集群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带头人队伍。大力推进“五个一批”人才工程。一是培育150名以上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组织实施高素质人才引进计划、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和学历教育计划、农业专业技能和“绿色证书”培训计划,提高其科学知识、生产技能、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二是培育150名以上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人才。结合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留用一批、下派一批、选聘一批、招考一批等方式,充实和优化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创优争先等办法,选优汰劣,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有较强管理服务能力,又能带领致富的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培育150名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建立健全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支撑、有保障”的要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技队伍知识更新行动,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充实和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四是培育150名以上农村职业经纪人才。强化流通环节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鼓励有市场意识的农民专业从事农产品营销;注重培训提高,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强化联合,倡导自律,推动其拓展市场、扩大规模。五是培育150名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加强农业服务能手的培养,强化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推广“全程代理”和“全程托管”等“田保姆”模式,大力推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注重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操作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
(七)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工程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力实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和“社会工作人才引进计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积极推进镇、街道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建设,建立镇、街道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和社会工作部(办公室),在城市社区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中探索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站专业服务机构。探索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设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基础和示范、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专业服务系统。细化完善有关社区、社团、社工建设等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具有我市特色的“三社”建设“1+X”框架体系。建立社会工作人才专家库和督导制度,强化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加强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人才,充实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
四、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是确保“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要从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建立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人才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健全党管人才科学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实施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把重点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各镇、街道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主动做好与规划的对接工作,科学分解规划的各项任务,并依据规划要求,制定规划实施配套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二)加大人才经费投入
树立人才投入优先理念,构建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体制,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市财政投入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以上。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发挥人才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吸纳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其他形式资本参与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政策体系,完善各类人才保障性住房供应政策,从价格、面积、程序及转让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建立公共租赁房制度,重点解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临时住房问题。建立人才公寓租赁制度,重点解决新就业研究生、大学生的住房问题。实施购房补助制度,根据引进人才的层次、级别,明确相应的补助标准;实施租房补助制度,在房源不足情况下,给予引进人才适当的租房补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各类引进人才在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优化服务环境,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干事创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医疗设施,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增强社会综合治理,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营造社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人才工作成为社会关注新亮点,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树立人人争做贡献、人人立志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风尚,倡导奋发进取、敢为人先、崇尚竞争的人文精神。
主题词:人才工作_ 发展规划_ 通知 | |
| |
中共海宁市委办公室 | 2011年5月27日发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