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
林毅夫 李志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3年10月
目 录
图表索引
表2-1 国有资产近年的变化趋势,1995-2002 (4)
表2-2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000 (4)
表2-3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80-2001 (6)
表3-1 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国际比较,2000 (22)
表3-2 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 (23)
表3-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职工数 (24)
表3-4 中国货币市场交易量与货币市场规模,1997-2001 (25)
表3-5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损失的一个估计,2001 (31)
表3-6 中国银行体系的结构,2001 (32)
表3-7 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贷款构成,1990—2001 (38)
表5-1 香港主要年份部分经济指标统计,1990-2002 (49)
表5-2 按经济活动划分的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51)
图2-1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所占比重,1980-2001 (5)
图2-2. 城镇就业人员分布,1979 - 2001 (6)
图2-3 国有资产(净值)利润率,1979-2001 (8)
图3-1 上海A股指数,1995.01-2003.05 (33)
图3-2 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年发行额,1987-2001 (34)
图3-3 法定贷款利率,利差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41)
前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至今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1979-2002年间,中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9.4 %,人均GDP年均增长8.1 %;2002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3256.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53.1亿美元,比1978年出口总额97.5亿美元,进口总额10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7%及14.7%.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2年的271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2年的7702.8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8.1%.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体系中还存在很多体制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那就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就不可能实现.此外,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而WTO的加入又进一步敦促中国加快她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即将开始之季,政府或者学者认真的回顾改革的历程,分析经济中现存问题的根源,并指明下一步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就具有非常的意义.而这份报告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这份报告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顾,描述和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对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按照改革的发展阶段,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同样一个框架下,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同时,作者也分析了内地的国有企业与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中国经济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于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问题,而这两者之中,国有企业问题又显得更为根本,因为金融体系的很多体制性问题实质上都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同其他的现代企业一样,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委托代理问题,这是两者之间的共性.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它自身的特性——它承担着由政府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政策性负担.
政策性负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是指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传统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投资于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和产业区段所形成的负担.由于这些企业所选择的产业,产业区段和技术是同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违背的,它们会在高成本下从事生产,无法获得市场上的正常利润,这些企业便是缺乏"自生能力"的.而社会性政策负担则是指由于国有企业承担过多的冗员和工人的退休,养老保险以及诸如职工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性职能所形成的负担.社会性政策性负担同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这些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必然是要亏损的.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情况下,这些政策性负担便会引发国有企业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