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漯河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七月
目 录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漯河市编制了《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
《规划》全面分析了漯河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市域概况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处于伏牛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淮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总面积2693.72平方公里.现辖舞阳县,临颍县和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二县三区,2005年全市总人口252.89万人,城镇人口80.17万人,城镇化率为31.7%,国内生产总值322.14亿元.全市人口密度为939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省591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是我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省辖市.
漯河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沙河,澧河,颍河等.漯河市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4.7℃,日照时数平均为2181小时,年降水量为786毫米.全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为岩盐,主要分布在舞阳县境内,面积80平方公里,总储量为400亿吨.
漯河市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是豫中南城市群的中心.漯河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京广,漯宝(丰),漯阜(阳)3条铁路和京珠,漯周,漯平高速公路及107国道,5条省道贯穿全境,成为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2005年全市公路密度122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基本实现"市县通高速,县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优越的区位,发达的交通,为承接我国东部产业转移,推动漯河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漯河市农产品资源丰富,食品加工业特色明显,是全省唯一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市共有95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之一.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食品加工体系;肉制品出口量占全省的90%以上.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澳的利集团等一大批食品企业闻名中外,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漯河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城市.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漯河,美国杜邦公司,美国泰森集团,日本火腿株式会社,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金大地,新瑞,中旺,旺旺,康师傅等一批知名企业在漯河有投资项目.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既有一些国资控股企业,又有外商独资,控股企业,既有南街村,龙堂,北徐等集体经济区,又有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区,是各种经济成份都能快速成长的"百花园".
漯河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北方水城.淮河水系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3%和32.6%,是北方少有的水景城市,森林城市.凭借亲水融绿,环境秀美的独特城市风貌,漯河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中国品牌城市.
漯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城市.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和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的文字史,音乐史和造酒史都分别向前推进了3000年以上.漯河是文宗字祖许慎的故里,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三国时间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等名胜古迹,彰显了漯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合理发展用地,促进了漯河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稳定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97~2005年全市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735.09公顷,占上轮规划目标的69.54%.到2005年底,全市耕地保有量为189220.95公顷,比上轮规划目标(189016.27公顷)多204.6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始终稳定在162002公顷以上,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