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符号〓
惠安的符号
404班 郑晴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所在,那些独特的魅力是自己光辉之所在,将是让别人铭记的标记。诚然,一个地方,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县市一个城镇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代表它们的符号。
一提到雕刻,人们就会想到惠安,想到那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惠安,雕刻艺术源于黄河流域,惠安雕艺溶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如果以“骏马秋风塞北”来比喻北派雕刻艺术的豪放壮观,那么形容南派婉约精美的特色,便是“杏花春鱼江南”了,南派石雕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就体现在惠安石雕的代表作——龙柱,石狮身上。
其实,惠安石雕发展可称得上千古之久,据考古研究发现,惠安石雕工艺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被应用,到明清,作为建筑饰品和文化艺术,石雕工艺日臻完善,石雕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商品流通于市场。
明代以前,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多为圆雕,这些作品粗旷流畅,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原文化特色。此外,也可见到一些精细传神的浮雕作品。明代时期,石雕内容趋于丰富,技艺也较为精湛。明末清初,惠安石雕逐步走向成熟,艺术风格较为精雕细琢,形成惠安石雕的独特风格,清末在北京颐和园举行的全国性工艺比赛中,惠安石雕以玲珑、纤巧、流丽、繁缛特点,在全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惠安的雕艺工匠走遍各地,并把作品和技术传播到全国及东南亚一带,据史载,石雕工艺品在清朝初期就从古崇武港运入台湾,至今台北龙山寺的“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等雕像栩栩如生,光彩夺目,许多寺庙,民宅都保留着闽南石雕艺术。
建国以来,石雕艺术不断向外拓展,技艺采用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从南京中山陵,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冈山纪念碑到周恩来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中华世纪坛,无不凝聚着惠安人民的聪慧才智,成为惠安石雕艺术辉煌的见证。
纵观历史长河,惠安石雕早已和惠安深深相连,只要人们谈及惠安就会想到石雕艺术,想到那“巧夺天工”,“化顽石为神奇”的珍贵墨宝。在惠安,不管是县城,是乡间,只要出门,就随处可见石雕,居民上的花鸟装点,右桥上的狮子戏球,寺庙廊柱上的青龙盘旋……
惠安雕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诠释着惠安人民智慧,代表着惠安的一个特殊符号。
〓城镇符号〓
惠安女子一瞥
403班 林松燕都说桔子是永春的符号,茶叶是安溪的符号,石雕是惠安的符号。然而,惠安还有一个符号,那便是——惠安女。
在崇武一带,随处可见头戴黄斗笠,身穿短上衣服饰的惠安女。听说她们的斗笠具有防日晒雨的作用。头上带的花头巾为四方形,把它折成三角形包系在头上具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勤奋一日,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成就是勤奋的结晶。而惠安女便是用勤奋换来了一道独特民俗的景观。
崇武一带的男子长期在外谋生或出海捕鱼,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鱼网,敬公婆,是全能的媳妇。她们以美丽,勤劳和身穿奇特服饰著名,不仅成为惠安的一道独特风景,又为惠安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惠安女,这个熟悉又亲切的名字,一提到她,就让人想起惠安这个地方。我在惠安生活了十几年,对惠安这个地方也算挺熟悉的,而对惠安女这个名字更加感到亲切。
世上有一种花,它永不凋谢,那便是微笑。它不分四季,不论南北,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开放,而时常保持那微笑的,便是惠安女。
清风从水上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蹄印;雨滴从林中飘过,留下了寸寸滋润;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而惠安女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页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