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苏州大学文学院
2009年12月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组成.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名著名篇及文学思潮流派,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各种文学体裁的传承流变,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义.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我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创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通过文学史的学习,我们能认识到古代文学在不同时代的实际状况,以及与哲学,史学,经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到各体文学的发展走向,源流演变和彼此渗透,影响的表现形态.我们还可以把古代文学史看成是古代散文,诗词,戏曲,小说的分体文学史,从而理清它们各自的演进线索和承继关系.同时,与文学发展史伴生的文学理论,也是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文学理论,包括从中折射出的艺术思潮,文人心态,社会风气,民间习俗,都有助于培养思辨能力,深化人文底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历代不同层次文学家的艺术心力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实实在在的文本见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跃动着的时代脉搏,观察到千姿百态的社会面貌,体味到曲折细微的物理人情;在博大精深的千年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得到"真"的展示,"善"的呼唤,"美"的陶冶,同时强化自己识别劣质文化产品的能力,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趣味.
考生在自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时,要了解古代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而显现出的共性和个性,要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痛下功夫,大胆想象,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并努力攻下语言文字上的难关.具体而言,我们对于古代文学课程中常见的"情与理","论与作""深与广","大与小","纵与横","雅与俗","儒与道","中与外"等等错综关系,应该区别对待,详加考察,细心摸索,扎扎实实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概述
1,认知先秦文学的范围和概况;
2,理解先秦历史概貌及先秦文学发展线索与基本特征;
3,领会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
第一节 上古文学
1,识记文学艺术起源有种种说法,如游戏说,模仿说,上天神灵创造赐予说,
心灵表现说等,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2,认知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文学样式;
3,识记我国古代记载神话传说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文献典籍中保存了一些片段;
4,领会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二节 《诗经》
1,识记《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名称,分类及所收的篇目;
2,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认知《诗经·国风》农事诗,征役诗,怨刺诗,
爱情诗及《雅》,《颂》的不同题材;
3,阅读《豳风·七月》,《周南·芣苢》,《王风·君子于役》,《周南·关雎》,
《秦风·蒹葭》,《卫风·氓》,《小雅·巷伯》,《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篇目,理解并领会《诗经》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历史散文
1,识记《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汇编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散文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
3,识记《左传》及"春秋三传"的名称,阅读《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
等篇目,领会《左传》的思想内容,叙事特征和文学价值;
4,识记《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阅读《召公谏弭谤》,认知《国语》
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5,识记《战国策》的基本内容,阅读《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等篇
目,领会《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第四节 诸子散文
1,认知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识记先秦诸子的主要派别及思想特征;
2,识记孔子其人和《论语》的成书,精读《先进》章中"侍坐"一节,领会《论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3,识记墨子与《墨子》,认知《墨子》的特点;
4,识记孟子其人和《孟子》的成书,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滕文公上》中有关段落,理解《孟子》与《论语》的异同,领会《孟子》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技巧;
5,识记庄子其人和《庄子》的成书,了解老子与庄子的异同,阅读《逍遥游》,《养生主》中的有关章节,领会庄子的主要思想和《庄子》的艺术特色;
6,理解《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7,识记荀子与《荀子》,领会《荀子》的主要特色及在战国后期诸子散文中的地位;
8,识记韩非与《韩非子》,阅读《五蠹》等文,领会《韩非子》的思想内容和对先秦理论文发展的贡献.
第五节 楚辞和屈原
1,识记楚辞的概念及其形成;
2,了解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3,阅读《离骚》,领会《离骚》的政治理想,爱国信念,人格精神,理解并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语言技巧;
4,识记屈原的其他作品,认知《九歌》,《九章》,《天问》等诗篇的内容和风格;
5,理解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领会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6,识记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了解《九辩》的特点.
第二章 秦汉文学
概述
1,了解秦汉文学的时代背景;
2,识记秦代的文学状况;
3,识记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 秦代文学
1,阅读李斯《谏逐客书》,领会《谏逐客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识记《吕氏春秋》的成书及其特色.
第二节 汉代的赋
1,识记汉赋的文体特征;
2,了解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
3,认知汉赋的三个发展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了解三个阶段
的主要代表;
4,阅读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
《归田赋》等,领会汉赋的思想和美学特征.
第三节 汉代的乐府民歌
1,识记"乐府"的涵义,了解汉乐府的分类;
2,认知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领会汉乐府民
歌对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所其起的作用;
3,阅读《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理解汉代优秀叙事诗的特色.
第四节 汉代的散文
1,阅读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栗疏》,领会汉初政论文总结经验,提供治策的内容和气势充沛的风格特点;
2,了解汉代其它散文,识记桓宽的《盐铁论》,桓谭的《新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等.
第五节 司马迁与《史记》
1,认知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写作,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了解《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识记《史记》的体例;
3,阅读《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等篇目,领会《史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
4,认知《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第六节 班固与《汉书》
1,识记班固的生平,思想,了解《史》,《汉》之异同.
2,阅读《苏武传》,认知《汉书》的儒家正统观念及文学风格.
第七节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
1,了解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2,阅读《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篇目,领会《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和形式特征.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述
1,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2,认知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阶段及总体特征.
第一节 建安文学
1,识记"三曹"及其代表作;
2,识记并理解建安文学的时代意义,领会"建安风骨"的内涵;
3,阅读曹操《薤露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曹植《赠
白马王彪》等诗,了解"三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识记"建安七子"及其代表作.
第三节 西晋文学
1,识记太康时期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2,阅读左思《咏史诗》,郭璞《游仙诗》的相关诗篇,了解其内容和风格特征;
第四节 陶渊明
1,认知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理解社会及学术背景对陶氏的影响和作用;
2,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饮酒》,《咏荆轲》,《读山海
经》,《归去来兮辞》等作品,领会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陶诗平淡自然和"金刚怒目"的不同风格;
3,了解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南北朝诗人
1,识记"二谢"及其代表作,阅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登江中孤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作品,领会"二谢"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2,识记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元嘉三大家",了解七言歌行体的特征,阅读并领会鲍照组诗《拟行路难》,《拟古》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识记沈约和"永明体",了解声律音韵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4,识记梁陈的代表诗人及代表作,了解"宫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5,识记庾信及其他北朝诗人,领会庾信《拟咏怀》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六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
识记南朝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汉乐府民歌后的第三次民歌高潮,了解南
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阅读《西洲曲》,认知《西洲曲》是一首集中了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点的长篇佳作;
3,识记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北朝乐府民歌产生情况;
4,阅读《木兰诗》,认知《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优秀的长篇叙事诗.
第七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1,认知骈文的美学特征,识记南北朝骈文的代表作品;
2,识记南北朝散文的代表作品.
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和文学批评
1,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认知志怪和志人两大类小说;
2,阅读《世说新语》有关篇章,领会"魏晋风度"及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3,认知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概貌,识记有关的文学批评专论和著作.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概述
1,了解隋唐五代文学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主要的文学样式;
2,了解唐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初唐诗歌
1,识记唐诗发展的分期;
2,了解初唐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等改革齐梁绮靡诗风的作用;
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
宾王《在狱咏蝉》等诗,理解初唐四杰的诗歌特色;
4,了解陈子昂及其代表作,认知陈子昂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1,认知王维,孟浩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识记"王孟"的代表作品;
2,阅读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王维《山居秋暝》,《渭川
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诗,领会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特征.
第三节 盛唐边塞诗派
1,认知高适,岑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识记"高岑"的代表作品;
2,阅读高适《燕歌行》,《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
奉送出师西征》等诗,领会边塞诗派的风格特征;
3,认知王昌龄及其他边塞派诗人,阅读相关代表作,领会各自的风格特征.
第四节 李 白
1,认知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了解李白的经历,交游,思想,个性.
2,阅读《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丁都护歌》,《秋浦歌》,《夜坐吟》,《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诗,领会李白诗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领会李白继承庄骚传统而形成的独特诗歌风格,认知李白在古代诗歌
史上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五节 杜 甫
1,认知杜甫是与李白并称的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伟大诗人,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了解杜甫的经历,交游,思想,个性;
2,阅读《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望岳》,《春望》,《月夜》,《春日忆李白》等诗,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3,理解并领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高度及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认知杜甫与李白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长期影响着后世文学.
第六节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理论,认知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和思想背景;
2,识记白居易诗的组成部分,阅读《卖炭翁》,《杜陵叟》,《新丰折臂翁》,《长
恨歌》,《琵琶行》,《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领会白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识记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与者元稹,张籍,王建等,了解各自的代表作.
第七节 中唐其他诗人
1,了解韩孟诗派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阅读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西塞山怀古》,《乌衣巷》,李贺《天上谣》,
《梦天》,《雁门太守行》,领会刘禹锡,李贺诗的内容与风格特征;
3,了解中唐诗歌形式的若干变迁及审美追求.
第八节 晚唐诗人
1,认知晚唐诗人心态与诗歌题材的转变及晚唐诗出现的悲剧色彩;
2,识记杜牧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阅读杜牧《赤壁》,《过华清宫》,《泊
秦淮》,《江南春》,《山行》及《阿房宫赋》,领会杜牧诗,赋的题材和风格特点;
读李商隐《有感》,《重有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马
嵬》等诗,理解李商隐"无题"诗的成因,领会李商隐诗的艺术技巧;
认知皮日休等唐末诗人直接继承新乐府运动传统而形成现实主义流派,阅读
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代表作品,了解各自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九节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1,识记"古文"概念,了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兴起及其理论主张;
2,阅读韩愈《原道》,《论佛骨表》,《原毁》,《进学解》,《师说》,《杂说》,《平淮西碑》,《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文,了解并领会韩愈古文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3,阅读柳宗元《封建论》,《天对》,《天说》,《非国语》,《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三戒"等文,了解并领会柳宗元古文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第十节 唐代传奇
1,了解唐传奇兴起的原因及发展阶段;
2,认知唐传奇的分类,阅读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
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袁郊的《红线》,裴铏的《聂隐娘》,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传奇作品,领会各类传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认知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一节 晚唐五代词
认知词的起源和发展及词的基本格律特点,了解词产生和兴起的社会和文
化原因;
2,认知温庭筠词作概况及花间派词人的组成,识记《花间集》,"温韦";
3,识记李煜与南唐其他词人冯延巳等,阅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领会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宋金文学
概述
1,了解宋金文学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背景;
2,认知宋代各体文学的发展简况.
第一节 北宋诗文革新
1,认知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了解欧阳修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思想;
阅读欧阳修诗《食糟民》,《戏答元珍》,文《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秋声赋》等,领会欧阳修诗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识记梅尧臣,苏舜钦诗的写实性及艺术性;
4,阅读王安石诗文《河北民》,《感事》,《明妃曲二首》,《泊船瓜洲》,《答司
马谏议书》等,曾巩文《墨池记》,领会王,曾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词
1,识记"二晏",即晏殊与子晏几道,了解欧阳修及其他词人,认知北宋前期的词的代表作品;
2,认知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阅读《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词作,领会柳词在北宋词题材内容与形式手法上的突破.
第三节 苏 轼
1,了解苏轼政治经历和复杂思想,认知苏轼代表着北宋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2,识记苏轼与黄庭坚诗并称"苏,黄",与欧阳修文并称"欧,苏",阅读苏轼《吴中田妇叹》,《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诗文,领会苏诗文的题材和风格特点;
3,认知苏轼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阅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词作,领会苏词的艺术特色;
4,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识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
第四节 北宋后期的诗词
1,识记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认知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了解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
2,识记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词与黄庭坚齐名,了解周邦彦及其他词人如"贺梅子"贺铸;
3,阅读秦观词《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周邦彦词《六丑》(正单衣试酒),《苏幕遮》(燎沉香)等,鉴赏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第五节 南宋前期文学
1,认知李清照经历及其"易安体",阅读《如梦令》二首(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领会李清照词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词风.
2,认知范成大,杨万里与江西诗派的关系,了解杨万里的"诚斋体",识记范成大的代表作《州桥》,《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代表作《闲居初夏午睡起》,《小池》,领会范,杨的诗歌风格.
第六节 陆 游
1,了解陆游生平以及与陆游诗歌的关系,识记陆游与南宋尤袤,杨万里,范成大称"中兴四大诗人";
2,阅读《夜读兵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书愤》,《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等诗作,领会陆游诗的爱国主题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第七节 辛弃疾与南宋后期的词
1,识记辛弃疾是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家,阅读《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词,领会辛弃疾词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2,识记辛派词人著名者"一陈三刘",即与辛同时代的陈亮,刘过,及后来的刘克庄,刘辰翁,了解各自的代表作;
3,识记姜夔与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南宋后期的"才子之词"与"豪杰之词",识记宋末其他词人吴文英,史达祖,周密,张炎,王沂孙等,阅读并领会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危月).
第八节 南宋散文
1,认知南宋政论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识记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岳飞的《南京上高宗事略》,《五岳祠盟记》;
2,认知笔记小品文的内容及形式特点,了解洪迈《容斋随笔》,陆游《老学庵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王明清《挥麈录》等南宋笔记小品文.
第九节 宋代的话本
1,了解宋代话本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认知"话本"的概念及特点;
2,认知小说话本的爱情,公案两类题材,了解《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的故事内容,领会宋代话本的艺术成就;
3,认知宋话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及其艺术手法对明清以来的白话短篇小说的直接影响.
第十节 辽金文学
1,了解金代文学以诗歌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较高;
2,识记元好问及所编《中州集》,了解元好问诗的现实性和艺术性,阅读《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理解元氏"丧乱诗"的文学地位;
3,识记诸宫调作为一种说唱艺术的体裁特征,了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成书及其思想,艺术特长,认知《西厢记诸宫调》标志着我国古代俗文学的成熟.
第六章 元代文学
概述
1,了解元代的社会概况和文学风貌,特点;
2,认知元代戏曲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基本规律;
3,认知元代诗,词,散文所处的承前启后阶段.
第一节 元杂剧的产生和兴盛
1,认知中国戏曲形成及元杂剧崛起的发展过程,了解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条件;
2,识记元杂剧的形式体制,理解元杂剧形式体制的相关概念:"唱","念","做","舞",一本四折,"楔子","末","旦","净","外","杂","末本","旦本".
第二节 关汉卿
1,了解关汉卿的生平,识记关汉卿的代表作品,认知关汉卿的元杂剧奠基人作用;
2,阅读《窦娥冤》的第三折,了解《窦娥冤》的主要情节,领会其批判精神,艺术手法,特别认知主人公窦娥的刚烈性格,反抗精神及善良,高洁的美好品质;
3,识记《蝴蝶梦》,《鲁斋郎》,《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西蜀梦》等杂剧作品,领会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创造力,以及关汉卿杂剧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第三节 王实甫
1,了解王实甫的生平,识记王实甫的代表作品;
2,识记《西厢记》的本事及演进过程,阅读"长亭送别"(第四本第三折),了解王实甫《西厢记》的情节特点,思想意义,艺术形象,结构线索及语言感染力,领会《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1,识记白朴和马致远其人其作,了解白,马杂剧代表作的基本情节及其意义;
2,识记杨显之,纪君祥,郑光祖等作家的杂剧代表作及其意义.
第五节 南 戏
1,识记南戏是与北曲杂剧相对的称谓,了解南戏兴盛的社会条件,南戏的形式体例及曲调特色;
2,识记高明的生平,认知《琵琶记》的题材来源及思想缺陷,领会《琵琶记》的双线结构;
3,识记《拜月亭》及其他流行于元末明初作品,了解《拜月亭》与《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四剧合称为"四大传奇",领会《拜月亭》的故事情节及其典型意义.
第六节 散曲和诗文
1,识记散曲是一种配乐的长短句,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认知散曲的形式特点;
2,了解散曲的主要作家作品,识记关汉卿的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四块玉]《别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白朴的 [吕仙·寄生草]《劝饮》,睢景臣的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张养浩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刘时中的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3,了解元代诗文的时代特征,识记刘因和元前期的主要诗文作家;
4,识记刘因代表作诗《白沟》,《观梅有感》,《宋理宗书宫扇》,《饮山亭雨后》,文《孝子田君墓表》,《辋川图记》,认知刘因诗文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识记赵孟頫诗代表作《岳鄂王墓》.
5,识记元代中期诗文"元四家",即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后期诗文代表作家有王冕,萨都剌,杨维桢等;
6,识记王冕诗的代表作《遣兴》,《江南民》,《虾蟆山》,《梅花》等,了解萨都剌以写宫词,艳情乐府著名,杨维桢诗号称"铁崖体".
第七章 明代文学
概述
1,了解明代的社会环境,学术思想和文学概况;
2,认知传奇,长篇小说发展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
3,理解明代诗文领域内复古与创新的冲突和互动.
第一节 明代诗文
1,了解明前期诗文的时代,风格特征,识记"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领会宋濂文《秦士录》,《王冕传》,刘基诗《田家》,《卖马词》,高启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青丘子歌》等代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识记高启与同时人杨基,张羽,徐贲称"吴中四杰",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杨"为"台阁体"代表作家;
3,识记明代前后"七子",即"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了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及创作实绩;
4,识记唐宋派的散文理论,了解唐宋派主要作家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阅读归有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代表作,认知归有光的唐宋派散文创作成就;
5,识记公安派的代表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竟陵派的代表是钟惺,谭元春,了解公安派的主要文学思想及其成因,阅读袁宏道的游记名作《满井游记》等,领会公安派的作品内容和风格;
6,识记明末复社,几社等爱国政治,文学社团,阅读张溥《五人墓碑记》,陈子龙《易水歌》,《秋日杂感》,夏完淳《别云间》,《狱中上母书》等诗文作品,领会明末爱国诗文的政治激情及雄健风格.
第二节 明代前期小说
1,识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起源于民间说话中的"讲史",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领会《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戏曲,小说创作的深远影响;
2,认知《水浒传》的作者,题材来源,成书过程,领会《水浒传》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了解《水浒传》对后世戏曲,小说在汲取题材和塑造人物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而对民众的现实生活及反抗活动起到了借鉴作用;
3,认知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了宋元文言小说反映市井民众生活和感情的创作精神,识记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小说
1,识记《西游记》的作者,题材来源,领会《西游记》的现实主义内容和浪漫主义精神.识记其它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四游记》,《三宝太监下西洋》,《四游补》;
2,认知《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了解《金瓶梅》的题材来源,社会意义,艺术特色;
3,认知明中叶后期长篇小说以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为多,识记历史演义余邵鱼《列国志传》,英雄传奇无名氏《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熊大木《北宋志传》等;
第四节 明代拟话本
1,认知"拟话本"产生基于明后期短篇白话小说的兴盛,识记拟话本代表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领会"三言"的现实性和文学性;
2,识记凌蒙初的"二拍"《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了解"二拍"的主要题材,社会意义及消极影响,识记其它拟话本小说《醉醒石》,《石点头》,《西湖二集》等,识记抱翁老人选编的《今古奇观》.
第五节 明代戏曲
识记明前期杂剧作品朱有炖的《诚斋乐府》,南戏("传奇")作品丘浚的《五
伦全备记》;
2,识记明中期杂剧作品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及无名氏的《鸣凤记》;
3,认知汤显祖临川派和沈璟吴江派的各自特点与主要分歧,了解"汤沈之争",识记沈璟的传奇有《红蕖记》,《义侠记》,《博笑记》等;
4,了解汤显祖的文学观念与戏剧创作,识记"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5,阅读欣赏《牡丹亭》中《惊梦》一出,领会《牡丹亭》的启蒙意识,浪漫主义手法及其语言艺术;
6,识记徐渭及其杂剧作品《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识记徐渭同时或稍后的戏曲作家及作品:许潮《兰亭会》,《游赤壁》,汪道昆《远山戏》,《洛水悲》,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真傀儡》等;
7,识记孙仁孺《东郭记》,《醉乡记》,周朝俊《红梅记》,高濂《玉簪记》,孟称舜《娇红记》.
第六节 明代散曲和民歌
1,识记明代散曲作家王磐,陈铎,冯惟敏,薛论道及其代表作;
2,识记明代可见的最早民歌集子《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识记冯梦龙选辑的《挂枝儿》,《山歌》等,了解民歌的思想意义,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
第八章 清代文学
概述
1,了解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矛盾,学术思想和文学概况;
2,了解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3,认知清代有代表性的小说,戏剧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4,认知清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社团,流派及其理论观点,创作实绩和发展走向.
第一节 清前,中期小说
1,了解清代前期短篇小说的概况,识记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十二楼》,《无声戏》,蒲松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新成果;
2,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包括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题材以恋爱故事为多,阅读《聊斋志异》中的有关重点篇目,领会《聊斋志异》继承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传统并吸收白话小说长处,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认知吴敬梓的生平和著述,领会《儒林外史》表现出的高超讽刺艺术,理解《儒林外史》标志着小说从古典型转向近代型;
4,识记清中期其他长篇小说:李汝珍《镜花缘》,夏敬渠《绿野仙踪》,李绿园《歧路灯》,理解《镜花缘》寄托的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社会理想.
第二节 《红楼梦》
1,认知《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识记《红楼梦》的作者,阅读《红楼梦》原著,领会《红楼梦》的社会背景,主要情节,民主精神及其批判意义;
2,领会《红楼梦》塑造艺术典型,巧妙安排结构,提供语言范本的卓越成就,了解《红楼梦》的文学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清代戏曲
1,识记洪升与与孔尚任是清前期卓有成就的传奇作家,世称"南洪北孔",洪升的代表作是《长生殿》,孔尚任的代表作是《桃花扇》;
2,认知《长生殿》的题材来源及其它同题文学作品,欣赏《长生殿》精彩片段,领会《长生殿》的主题及意义;
3,欣赏《余韵》中[哀江南]套曲,理解《桃花扇》的戏曲语言,认知并领会《桃花扇》的历史剧形式及其市民精神,现实意义;
4,识记明末清初"苏州派"戏曲家,识记李玉所写传奇名著 "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5,了解李玉《清忠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识记清初著传奇代表作《风筝误》,《比目鱼》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了解李渔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7,识记清中期剧作家唐英,蒋士铨,杨潮观及其代表作.
第四节 清代诗文
1,认知清代诗歌的分期:清初,乾嘉,鸦片战争前后,晚清,识记清初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钱澄之,屈大均及其代表作,了解清初诗坛主盟者钱谦益,吴伟业,领会吴伟业"梅村体"的艺术特色;
2,识记王士禛及"神韵说",识记"南朱北王"(王士禛与朱彝尊),"清初六家"(王,朱与施润章,宋琬,赵执信,查慎行),认知乾嘉时期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的理论要,识记 "乾隆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即袁枚,蒋士铨,赵翼),浙派,岭南派,桐城派等诗派,郑燮,黄景仁等现实主义诗人;
3,了解清词的"中兴",认知清词的前,中,后三期;
4,识记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为清前期词三大家,了解"三大家"的理论主张及其词作特色,了解清中期厉鹗为代表的"浙派",浙派后期词人吴锡麒,郭麐,认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及其"常州词派"词学主张,词作特色;
5,识记清后期蒋春霖,文廷式及"清末四大家"(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主要词学主张;
6,认知"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文,"国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之文;
7,认知"桐城三祖",了解方苞与 "义法"论;刘大櫆与"神气","音节","字句"论;姚鼐与"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合一说,"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及"阳刚","阴柔"说,识记"阳湖派"(常州文人恽敬,张惠言),"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一说刘开为姚莹),"湘乡派"(曾国藩),曾门"四大弟子"(吴汝伦,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阅读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领会桐城派的散文特色;
第五节 龚自珍
1,识记龚自珍生平,了解龚自珍的家学渊源和社会背景;
2,阅读《己亥杂诗》中重点篇目,领会龚自珍诗社会内容,自由精神,艺术手法,"剑气箫心"的意象,瑰丽奇肆的风格,阅读《病梅馆记》及有关词作,全面了解龚自珍的文学成就;
3,识记鸦片战争前后的诗文代表作家,如反映鸦片战争题材的诗歌作者姚燮,鲁一同,朱琦,贝青乔等,主张经世济用,创作大量爱国诗篇的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等,晚清宋诗运动的先驱者程恩泽,祁寯藻及继之宗宋诗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何绍基等,散文作家有魏源及姚门弟子,曾国藩等.
第六节 晚清诗文
1,认知晚清代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要求的诗歌运动"诗界革命"及其主要成员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等,湖湘派诗人的代表王闿运,邓辅纶等,"同光体"诗人也即后起的宋诗派的代表陈衍,陈三立,沈曾植等,唐宋兼采派的代表张之洞,樊增祥,易顺鼎等,西昆派的代表李希圣,曾广均等;
2,了解黄遵宪的外交官经历,民主思想与爱国情操及在"诗界革命"中的地位,阅读黄遵宪代表作《哀旅顺》,《哭威海》,《樱花歌》,《今别离》等,领会黄遵宪诗的内容,风格特色;
3,了解康有为,梁启超是"诗界革命"派阵营重要诗人,识记康有为,梁启超与改良派作家的理论主张和代表作品,认知"新文体运动","小说界革命";
4,识记秋瑾,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作家的代表性诗文作品,领会其内涵和风格;
5,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认知其代表作家,作品:陈去病《谒苍水张公墓并吊永历帝》,柳弃疾《吊鉴湖秋女士》,《寄题西湖岳王冢同慧云作》,高旭《武林题壁》,苏曼殊《本事诗十章》.
第七节 晚清小说
1,了解晚清小说的新发展,认知狭邪小说和侠义公案小说及其代表作品;
2,认知谴责小说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识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领会其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课程说明与有关原则
1,教材说明.本课程选用《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主要教材.
2,本课程章节说明.本课程仍以封建王朝的朝代为序划分章节,课程指导书每章节大略由文学概貌的展示,名家名作的论述,各体文学产生的背景及源流演变的评介所组成,并附有精读篇目和思考题.
3,自学与考试原则.○1史与作品并进,以史带作品,以作品证史;注意文学史纵向的发展线索和横向的交互联系,力求史的线索分明,作品分析紧密联系对文学史知识的把握.○2有关阅读篇目韵文部分大多要求背诵,散文部分要求熟读;重要的文学史知识(包括有关文学术语,社团流派,名家名篇)必须牢记;分析论述类试题不必死记硬背,务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3考试命题要求识记,认知,了解类约占40%,要求理解,领会类约占60%;试题题型大致为:填空,解释,选择,简答,论述等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