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广东省教育厅
所 属 学 校 中山大学 (部属)
课 程 名 称 中国哲学史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哲学
课 程 负 责 人 陈少明
申 报 日 期 二〇〇九年五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九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陈少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8. 7.2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020-84038962
学 位
博士
职 务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
传 真
020-84114805
所在院系
哲学系
E-mail
hsscsm@mail.sys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哲学系(510275)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近现代中国哲学史》 必修专业基础课 2 5 约300
(2)《哲学史方法论》 研究生专业课 3 5 约100
(3)《〈论语〉精读》 研究生专业课 3 5 约100
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史,观念史与经典解释学"(国家规划办,2004年)
(2)主持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哲学史》精品课程"(2008年)
3,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以下论文均为独立完成)
(1)《论乐:对儒道两家幸福观的反思》,《哲学研究》2008第9期.
(2)《讲求方法:来自西方哲学的启示》,《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
(3)《探求中国哲学的多样形态》,《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4)《什么是思想史事件 》,《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心安,还是理得》,《哲学研究》2007年10月.
(6)《君子与政治——对〈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解读》,《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孔门三杰的思想史形象——颜渊,子贡和子路》,《苏格拉底问题》(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9月;
(8)《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获04-0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2)《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奖励(2006年3月);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主持中山大学985基金项目,"经典解释学研究计划"(2002年起)
(2)国际合作,"体知与人文学"(2006-2007)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下论文均为独立完成)
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不包括一般的随笔,评论),摘5篇如下:
(1)《儒家与哲学》,《儒林》丛刊2008年第1期.
(2)《忍与不忍——儒家德性伦理的一个诠释向度》,《学术月刊》,2007年1月号.
(3)《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哲学研究》,2006年12月.
(4)《解惑》,《现代哲学》,2006第5期.
(5)《说器》,《哲学研究》,2005年7月.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开始).
(2)"Attitude to Dialogue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的"对话"姿态》),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5.(《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5年春季号,北京),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奖励(2006年3月).
(3) 《说器》(《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奖励(2006年3月);
(4)《排遣名相之后——章太炎〈齐物论释〉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一文,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奖励(2004年5月);
(5)获"中山大学社会科学优秀中青年学者桐山奖"(2004年).
2. 主讲教师情况(1)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冯达文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1.5.10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020-84038972
学 位
学士
职 务
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
传 真
020-84114805
所在院系
哲学系
E-mail
hssfdw@mail.sys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哲学系(510275)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宗教学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中国哲学概论》 专业课 2 5 约250
(2)《儒家哲学研究(宋明儒学)》研究生专业课 2 5 约50
(3)《道家与道教》 研究生专业课 2 5 约70
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3,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以下论文均为独立完成)
(1)《拓宽中国哲学研究的视域》,《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月.
4,编著教材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下论文均为独立完成)
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摘5篇如下:
(1)《老庄道家的人价值》,《大学问》,广东高教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老子〉古典解释的两个路向——河上注与王弼注之比较研究》,《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昶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8月.
(3)《重评张载由"气化论"证立的成德论》,《从历史中提取智慧》(论文集),巴蜀书社2005年9月版.
(4)《"曾点气象"异说》,《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5)《孔孟儒学的生命智慧》,《城市国学讲坛》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2)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永义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6.8.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硕导
电 话
020-84114066
学 位
博士
职 务
中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传 真
020-84114805
所在院系
哲学系
E-mail
hsszyy@mail.sys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哲学系(510275)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古代中国哲学史》 必修专业基础课 4 2 120
(2)《〈庄子〉导读》 公共课 2 1 150
(3)《庄子及其哲学》 专业课 2 1 39
2,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哲学史,观念史与经典解释学》,国家规划办,2004年,负责人.
3,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独立完成)
《从〈东塾读书记〉看陈澧的"汉宋调和"论》,《经典与解释》第14辑,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明清际的庄易会通论,广东省规划办,2007-2010,负责人.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下论文均为独立完成)
(1)《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现代哲学》,2007年2月;
(2)《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中山大学学报》第5期,2006年9月.
(3)《道法自然》,《城市国学论坛》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4)《逍遥之境---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城市国学论坛》第1辑,2008年3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3)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丰乾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3.8.29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硕导
电 话
020-84114066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无
传 真
020-84114805
所在院系
哲学系
E-mail
zsuzfq@yahoo.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哲学系(510275)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古代中国哲学史》 必修专业基础课 4 3 180
(2)《〈论语〉导读》 全校专业选修课 2 3 420
(3)《〈道德经〉导读》 专业课 2 2 96
(4)《〈周易〉经传导读》 专业课 2 3 120
(5)《中国哲学文献学》 研究生专业课 2 3 36
2,主持和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1)《哲学史,观念史与经典解释学》,国家规划办,2004年,参加人员;
(2)《〈诗经〉与先秦哲学》,国家规划办,2005年,负责人.
3,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独立完成)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哲学如何出自生活》,《经典与解释》(三),华夏出版社,2004年4月;
(2)《断章取义与经典理解——孔子引诗考(一)》,《经典与解释》(四),华夏出版社,2004年9月;
(3)《行政等级与学术规范》,《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早期儒家与民之父母》,《现代哲学》2008年第1期.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论语〉注疏传统的解释学研究》,教育部,2002年,参加人员;
(2)《先秦道家竹简文献研究》,省市社科部门,2002年,负责人.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下论文均为独立完成)
(1)《竹帛五行与传世文献新探》,《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8期.
(2)《家国之间》,《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论子思学派之诗学》,《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4)《〈民之父母〉得气说》,《经典与解释》(五),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
(5)《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哲学门》(十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4)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冯焕珍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1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20-8403897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无
传 真
020-84114805
所在院系
哲学系
E-mail
fenghuanzhen@hotmail.com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哲学系(510275)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宗教学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专业基础课 4 5 300
(2)佛教导论 专业基础课 2 3 150
(3)佛学与人生 公共课 2 3 500
(4)禅宗典籍选读 专业课 2 1 49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独立完成)
(1)《绍琦禅师的拄杖》,《禅心映天成,显密照石经》(论文集),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2)《避世隐逸抑或即世隐逸 》,《经典与解释》(丛刊)2007年3月.
(3)《情爱·仁爱·慈悲——佛学视野中的人类情感》,《城市国学讲坛》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下论文均为独立完成)
(1)《禅宗无相忏悔的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2)《大般泥恒经的传译及其与北本涅盘经的异同问题》,《面向神圣人生》,巴蜀出版社,2004年;
(3)《〈大乘起性论〉"非佛教"吗》,《从历史中提取智慧》(论文集),2005年9月;
(4)《庐山慧源大师得法性思想探微》,《经典与解释》第8辑(论文集),2005年9月;
(5)《马祖大机大用蠡测》,《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少明
男
1958.7
教授
中国哲学
课程负责人
主讲近现代中国哲学史
冯达文
男
1941.5
教授
中国哲学,宗教学
主讲古代中国哲学史,
儒家与道家
张永义
男
1966.8
副教授
中国哲学
主讲古代中国哲学史
张丰乾
男
1973.8
副教授
中国哲学
主讲中国古代哲学
冯焕珍
男
1964.1
副教授
中国哲学,宗教学
主讲中国哲学与佛教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中国哲学史教学队伍由5人组成(实干而非挂名的),5位教师中,4位获哲学博士学位.年龄结构方面:40年代出生1人,50年代1人,60年代2人,70年代1人,平均年龄46岁,梯队结构合理.学缘结构方面,5位教师中只有2人本科就读于本系,而4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1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五人的学术背景有古代中国哲学史,近现代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道家道教哲学,佛教哲学等,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整合.5位教师均担任本科教学,教师与学生比约为1:10.
教学队伍中,担任本科教学时间最短的有8年,最长的已有40多年,是一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队伍.
本课程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内容深入浅出,形式生动活泼,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提高了哲学原著阅读在课程设置结构中的比重,做到阅读,思考,讨论相结合.教师们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师生关系融洽,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好评.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以中国哲学为核心,整合中国宗教(包括佛教与道教)及中西比较哲学,形成一个视野开阔的课程体系.
(2)根据本系本科生就读研究生比例较高的特点,把本科教学同研究生教学整合起来,课程难度从低到高设计,让高年级同学有机会提前读到研究生课程.近5年来,我系本科生中共有16人入读我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本校推荐免试10人,本校考入6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6%)
(3)重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根据我们师资特点,提供开设研究性的课程.
(4)加强古典哲学原著的教学,让学生对古典学术思想的脉络有切实的感受.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我们专业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鼓励教学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加境内外的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梯队;同时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出国/出境进修的机会,提升和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为本课程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注重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为了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我们同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合作,近几年来,先后有张永义(01-02年度),张丰乾(06-07年度)受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到哈佛大学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此外,张丰乾还到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06上半年).目前,三位青年教师均已晋升为副教授,并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2,通过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由冯达文教授主持编著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教材,于1997年6月确定为"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的立项选题,200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已被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哲学系选用为教材或参考书目,受到学界广泛好评.该教材的上册由我校中国哲学史专业相关教师负责编写,其中张永义,张丰乾,冯焕珍三位青年教师承担了其中约一半的篇幅.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中国哲学史专业,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传统最长的学科点,在冯友兰先生,朱谦之先生担任系主任之时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恢复与发展,与已故老一辈学者杨荣国,丁宝兰,陈玉森,吴熙钊,以及仍健在的李锦全,袁伟时等教授几十年来的努力分不开.杨荣国教授50年代撰写的《中国古代思想史》,60年代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20世纪80年代李锦全教授参与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都在学界有广泛的影响.我们还与武汉大学哲学系合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冯达文,郭齐勇教授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另外,李锦全教授和冯达文教授合著的《中国哲学初步》也很受读者欢迎.他们讲授的课程更加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体现了中国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陈少明教授就是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陈少明教授,张永义副教授合著的《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一书,作为近现代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指定教材,由陈少明教授主讲多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教材曾获广东省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2004年,冯达文教授与武汉大学哲学系郭齐勇教授合作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出版,标志着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学科进一步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科.该教材现被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哲学系选用为教材或参考书目,在学界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目前,陈少明教授已被列入"千百十人才计划",逐渐成为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现担任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冯达文教授现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禅学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永义,张丰乾,冯焕珍三位青年教师以扎实的科研为基础,也在教学方面崭露头角,授课深入浅出,受到学生欢迎.
新世纪以来的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新方法的成熟和新材料的发现,"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呼声越来越高.
作为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冯达文教授正在主持该教材的编写,陈少明教授为课题组重要成员之一.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中山大学是全国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中山大学的建设目标.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是岭南地区中国哲学教学和研究中心,本课程的整体实力在国内同一专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利用沿海和毗邻港澳的地理特点,与港澳台及国外著名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课程体系的布局和建设上,在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上,更具当代性和国际性.
中国哲学史是哲学系整个学科体系的支柱课程之一,根据本系拥有中国哲学博士点的优势,我们立足于提供更多本科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的机会,课程设计除必要的基础课之外,更重视加强有理论深度和视野更开阔的内容.具体表现为设计更多原著导读和研究性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对中国哲学史上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问题以及重要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同时,有选择地阅读本学科所涉及的经典文献.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共分为三大模块,各部分的安排如下:
第一模块:必修课《古代中国哲学史》,共15章,根据中山大学教学计划安排1个学期完成,每周4学时;
第二模块:必修课《近现代中国哲学史》,共13章,安排1个学期完成,每周2学时;
第三模块:限定选修课《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即学生必须在以下开列的课程中选修1门或以上),每门课程均为1个学期完成,每周2学时.
1.《论语》导读
2.《道德经》导读
3.《庄子》导读
4.《周易》经传导论
5.《中庸》精读
6.《坛经》选读
7.《传习录》选读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思想的精神实质以及思想表达的方式特点,对中国传统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难点是如何用来自西学的哲学方式解释中国传统的思想经验,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典文献知识.
解决方法:加强方法论的教学,同时设置更多原著导读的课程.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
1.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
2.陈少明,单世联,张永义:《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1999年更名为《近代中国思想史论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课程使用的参考教材为: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 (上下册),中华书局,1972年.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李锦全,冯达文:《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重视教材建设是我们学科点的传统,早在50,60年代,杨荣国教授就撰写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主编《简明中国哲学史》,20世纪80年代李锦全教授又参与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1995年,陈少明教授,张永义副教授与广东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单世联合作出版了《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陈,张负责的部分大于全书的2/3),并将其作为近现代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指定教材,现已在哲学系用于本科教学多年,深受好评.1996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研究同仁,与武汉大学哲学系合作申报了新编中哲史教材的计划.原国家教委请专家评审,于1997年6月确定为"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的立项选题,同年,人民出版社与之签订了出版合同.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两校学者分工合作,上册由我校中国哲学史专业相关教师负责编写.具体分工如下:上册第一编《绪论》由李锦全教授与冯达文教授撰稿;第一章,第四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三至五节,第八章,第九章由黎红雷教授撰稿;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由张永义副教授撰稿;第四章第二节,第六章和第二编之第一,二,三章由李宗桂教授撰稿;第二编《绪论》,第四章由冯达文教授撰稿;第五章,第八章由张丰乾副教授撰稿;第六章由龚隽教授撰稿;第七章由冯焕珍副教授撰稿;第九章由周炽成教授撰稿;上册由冯达文教授修改,统稿;张永义,张丰乾两位副教授校读了全书.目前,该教材已被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哲学系选用为教材或参考书目,在学界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此外,李锦全教授和冯达文教授合著的《中国哲学初步》,也是我们的配套教材.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本课程为学生开列了大量课外阅读的中国哲学,史学原著,以及一些经典的现代学人研究性著作,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程主要的阅读著作有:
(1)《老子》
(2)《庄子》(内七篇)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荀子》
(5)《孙子兵法》
(6)[汉]王充:《论衡》
(7)[汉]司马迁:《史记》
(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11)《肇论》
3,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教学具备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中山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基础好,拥有的网络资源丰富.60%以上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中山大学是国家首批被批准进行网络教育的学校,依托学校网络中心和网络教育学院,能满足本课程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学需要,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列软件资源.
建设教学与研究并用的网页
为了推动科研究与教学,中国哲学学科点与宗教学学科点合作,建设以"经典与解释"为主题的网页.除提供相关经典文献资料文本外,也刊登本专业及同行的专题论文,介绍科研与教学动态.让教师与学生有学术交流的平台.
具体情况参见"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史是传统人文科学,与一般应用性学科学科不一样,它着重在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把握,以及对文化价值的感受能力.因此,传统的课堂讲解,讨论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下:
(1)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本课程历来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们的讲授善于引经据典,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形式丰富活泼.现任教师冯达文,张永义讲授的《古代中国哲学史》和陈少明讲授的《近现代中国哲学史》都是哲学系的支柱课程,他们精良的讲授,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此外,根据本课程注重经典原著阅读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和写作读书报告是本课程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课堂讲解与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相结合.传统的课堂讲解和讨论是本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针对我系本科生就读研究生比例较高的特点,把本科教学同研究生教学整合起来,课程难度从低到高设计,让高年级同学有机会提前读到研究生课程,时常出现本,硕,博学生同听一堂课,共同讨论问题的场面.研究生们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知识面,使本科生开阔了眼界,对他们形成了激励.
(3)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来本系进行访学和举办讲座.为了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本系一直非常重视举办学术讲座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我们多次邀请海外及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的学者到本系举办中国哲学专业的学术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4)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亲笔手订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哲学系则以"尊德问学"作为系风,此二者都源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庸》.先哲的智慧感染着每一代中山大学的学子,也为我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本系以《中庸》作为"系书",赠以每一届哲学系新生,现在,大多数高年级本科生都能够背诵并默写全文.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爱好,本系还发起组建了中山大学古琴社,每周定期为感兴趣的同学开办培训班,在冯焕珍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学习古琴艺术.2006年底,古琴社的成员还面向全校举行了汇报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和非常良好的反响,也吸引了校内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中国古典艺术的学习中来.
2,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冯达文教授,张永义副教授,张丰乾副教授讲授的《古代中国哲学史》和陈少明教授讲授的《近现代中国哲学史》都是哲学系本科生和生科院中医班的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是哲学系和生科院中医班所有本科生.
本课程其他任课教师开设的系内限定选修课,授课对象是本系对中国哲学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学生,一般情况下本系的大多数本科生都会选择其中的一至三门进行学习.
本课程所有教师开设的校内公选课,都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虽然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本课程比较倚赖传统的授课方式,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当采取一些多媒体课件作为补充资料,以及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的机制,也在实施之中.
(1)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冯达文教授,张永义副教授,张丰乾副教授讲授的《古代中国哲学史》,陈少明教授讲授的《近现代中国哲学史》和冯焕珍副教授讲授的《中国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均制作了相应的PPT教学课件,在教学中应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包括答疑解惑,批改作业等).本课程的中青年教师均能熟练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本系网站的论坛上有供师生交流的板块,本系的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电子课件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教师们大都能利用电子邮件,互联网聊天工具等多种形式及时答疑解惑,与学生沟通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4,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1,校外同行评价:
陈少明教授主讲的近现代中国哲学课程,其主要特点在于,打破传统按思想家或政治人物分章介绍相关哲学思想的手法,代之以经学,佛学与西学三大思潮综合叙述的方式,并且点(人物),线(承继关系),面(思潮)交织探讨,使整个近现代哲学的把握富于立体感,理解上更有深度,是一种有成效的尝试.(华南师范大学政教系 周炽成教授)
陈少明讲课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会把一般知识的介绍同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讲课不是叙述现成的观点而是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讲解.这种风格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兴趣,以及训练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 李大华教授)
2,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声明:
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主持的中国哲学史课程(课程群)教学队伍阵容强大,总共由二名教授,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教授都是已在国内各相关领域由相当知名度的专家,其他三名副教授也都是学术功底深厚,已取得了相当学术成就的才俊.
近几年来,我作为学校聘任的教学督导员,曾亲自多次令听过陈少明教授,张永义副教授,张丰乾副教授所开设的《近现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庄子及其哲学》,《论语导读》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都反映出教授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色,所讲授的内容充实而精湛,条理清晰而严谨,语言生动而睿智,富于启发性,深受学生的欢迎.
建议把中山大学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作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山大学哲学系 林定夷教授,校内教学督导)
3,校内学生评价:
陈老师讲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节奏紧凑,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教态自然,声音明亮有感染力,善于用典,生动具体,讲课认真投入;紧扣教材又高于教材,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深刻独到,知识含量大,能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学术思考;除课堂教学外还能推荐相关书目给学生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同学们普遍认为陈老师是一位博古通今,治学处事严谨,对学生亲切的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课堂录像
(1)冯达文教授:《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及其当代意义》
(2)陈少明教授:《近现代中国哲学史》(随堂录像)
(3)张永义副教授:《庄学史上的托孤说》
2,讲座录像
(1)陈少明教授:《孔门三杰的思想史形象》
(2)张永义副教授:《逍遥之境——〈庄子〉解读》
(3)张丰乾副教授:《周易与中国文化的变迁》
(4)冯焕珍副教授:《庄子的自由观》
详情请参见哲学系哲人影音网:
http://philosophy.zsu.edu.cn/2/zryy/index.asp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师资力量雄厚,阵容整齐,年龄结构合理.每位老师都能够以深入的学术研究,广泛的学术交流,良好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开展自主教学.
2,有完备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从基础到前沿研究课题,以及相邻学科课程配套,同时有自己的教材建设,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课程体系.
3,教学思想上摆脱用西方哲学的思路套用到中国传统思想上的方法,重视揭示中国古典哲学本身的问题及内在理路.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国内同一学科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1,由冯达文教授和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共同主持编写的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是21世纪新出版的最能体现中国哲学史研究现状的权威教材之一.我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教师作为此教材上册的编写者,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中国哲学史专业,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传统最长的学科点,也是全国中国哲学史学科和课程布局中的一个重镇,在冯友兰先生,朱谦之先生担任系主任之时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恢复与发展,与已故老一辈学者杨荣国,丁宝兰,陈玉森,吴熙钊,以及仍健在的李锦全,袁伟时等教授几十年来的努力分不开.
3,就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而言,本课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如何把原著教学同哲学史的教学结合得更密切,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我们计划,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一套以经典文献为中心,辅之以哲学分析的新教材,取代传统以对思想家的概括评论为主的叙述性教材.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我们的目标建设是把传统的哲学史叙述同对经典的研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传统的哲学史叙述,主要是体现现代叙述者对过去的思想传统的一种理解,由于叙述者依托的西学背景不同,内容不同程度同传统文本处于游离状态.而有些原著研究,又侧重在文献学方面,同哲学思考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一种以经典文献为中心,同时有更贴切更有思想深度的哲学评论相配合的教材.我们学科点计划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着手准备一套有以上改革思路的教材.
其它相关配套课程的资源,会陆续上网.一年内先上齐必修课程的资料,其后逐步发展,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相关教学内容,在五年内出齐.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一年内将部分课程录像剪辑上网.
2.两年内将部分主讲教师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3.在征得主讲教师同意的前提下,将全部教学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中山大学哲学系网站
http://202.116.73.82/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专业建立了若干个专题学习网站,内容丰富.详情请见:
经典与解释
http://philosophy.zsu.edu.cn/2/jdjsx/
中国先秦思想经典专题学习网
http://202.116.73.82/2/wgzx/
哲人影音(含本课程部分讲座录像)
http://philosophy.zsu.edu.cn/2/zryy/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爱好,还建立了两个专题网站:
中山大学梵音阁古琴社
http://philosophy.zsu.edu.cn/gq/
六艺坊
http://202.116.73.82/liuyifang/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古代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
一, 填空
1,《老子》又叫做《______》.
答案:道德经
2,孔子,名____,字_____.
答案:丘,仲尼
3,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等六部中国上古经典.
答案:诗,尚,礼,乐,易,春秋
4,四书指《___》,《___》,《___》,《___》等四部儒家经典.
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的六大哲学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道,墨,法,名,阴阳:
6,八卦是乾,___,震,___,离,___,兑,___.
答案:坤,艮,坎,巽
7,董仲舒哲学的宗旨是:
答案:"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8,王充《论衡》一书的宗旨是______.
答案:疾虚妄.
10,明清之际著名哲学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答案:《明夷待访录》
11,孟子的四端说中,仁之端是___________.
答案:恻隐之心
12,三纲领八条目是对先秦儒家修养理论的概括,其中三纲领指:_____,_____,_____;八条目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佛教华严宗的四法界指:_____,_____,_____ .
答案: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14,唐代禅宗最著名的禅师是____.
答案:慧能.
15,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二,名词解释
1, 和实生物
2, 道法自然
3, 无待
4, 名教与自然
5, 明心见性
6, 慎独
7, 仁者以通为第一义
8, 俱分进化论
答案略
三, 指出下列哲学思想和哲学典故的出处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答案:孔子:《论语·颜渊》)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答案:慧能:《坛经》)
3,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答案:王阳明:《传习录》)
4,收拾精神,自做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
(答案:陆九渊:《象山语录》).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答案:老子:《道德经》或《老子》)
6,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答案:张载:《正蒙·太和》)
7,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答案:庄周《庄子·秋水》)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答案:《周易·乾·象传》)
四,论述
1, 天人合一的几个方面
2, 儒道互补的哲学基础
3,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4, 明清之际的哲学转型
答案略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中山大学一直秉承重视本科教学工作,重视学校本科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20世纪90年代初就陆续开展了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学校通过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培育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了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绩.
近年来,学校提出了实施"创建本科教育品牌,形成'名师资,名课程,名专业,名管理'示范效应"的重要举措."强化精品意识,推进'名课程'建设"已成为我校公共课,素质教育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设的指针.具体措施如下:
1,推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重视课程规划和建设工作: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有规划地开展课程培育,建设和检查等工作.召开课程建设会议,交流经验,讨论课程总体规划.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质量.
2,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学校注重精品课程的发掘和培育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范例积极推动系列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学校整个课程建设,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全体教师树立"精品"理念,使全校课程建设持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每年都对校级精品课程投入建设经费,对获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予以奖励和宣传.同时学校在教育技术工程项目中也对精品课程予以优先考虑,近几年来我校的大部分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都得到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经费的资助.
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推动了全校本科教学建设的持续发展.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1,在教改项目申报,教材申报,职称评审等政策上,学校对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同时,学校重视对精品课程的滚动建设和定期检查.通过督导员,院系领导听课,学生评价和座谈以及监督网络的维护和更新等途径,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持续发展.
2,加强教育技术培训,保障精品课程的维护与共享:学校定期组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精品课程的后续更新提供了有利支持.同时学校投入资金建设了一套精品课程录制设备,为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课堂实录提供了保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专门人员负责课程的更新管理维护及服务器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保证精品课程网站24小时的正常运行.
8. 说明栏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