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国道黄岩区民建至北洋连接线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写本)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杭州
1,工程概况
路线起点位于民建村东,与黄岩印山路(即104国道)相交,起点桩号K0+000,路线向西穿过民建村,至羽村南侧后,下穿甬台温高速公路现状桥梁,过桥后至石牛渡北侧右弯,穿过岭下,直线向西经余家屿北侧后左弯,穿溪头,然后左弯以隧道形式穿过梅坑山,经沈岙里南后左弯,经仙坦北右弯,向西经临西北后以隧道形式穿过西山,沿马和岭山坡北侧,经小里桥南右弯至北洋镇,然后沿黄长公路向西北,穿过北洋镇城镇总体规划区至下路廊,与黄长公路相接,终点桩号K17+150,路线全长17.15km.
支线南起凉棚岭西北,向北穿过童家洋,到达仙浦汪西,路线全长1.28km.
同时受起点处南官河桥梁底标高控制,需对104国道改建约500m.
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km/h,K0+000~K7+200段及连接线路基宽度为32.0m,K7+300~K17+150段路基宽度为24.5m;全线路基挖方35.56万m3,填方81.37万m3,征用土地1200.3亩,其中预留养护区20亩,大桥155.04米/1座,中小桥共489.84米/21座,涵洞48道,隧道4座,平面交叉11处.
工程估算总投资为88112.98万元,计划工期30个月,2009年3月开工,2011年建成通车.
2,环境质量
根据黄岩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沿线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的监测,结果表明:
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所测指标PM10,NO2日均和小时监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
工程沿线羽村,石牛渡村,石柜岙口村,大魏头村,临西村和童家洋村昼间噪声超标,超标范围为0.2~11.8dB,其余敏感点昼间声环境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夜间除羽村超标2.9dB外,其余敏感点夜间声环境均满足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噪声超标主要是受周边生活噪声以及农村等外公路的交通噪声等影响.
北洋镇昼间等效声级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类标准要求,夜间等效声级超标,超标值为4.2dB,超标主要是受黄长线交通噪声影响.
马和岭河桥水体各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西江河桥水体DO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要求,CODcr,CODMn和氨氮浓度出现超标,其它各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要求.
3,主要环境影响
(1) 生态环境影响
工程总征占地75.08hm2,其中永久征地69.79hm2.工程占地范围内分布的植物主要为桔树,茭白和水稻等,沿线的植物种类均为常见栽培种,工程建设对本区域的植物多样性不会产生影响.
工程占用基本农田的数量约18.43hm2左右,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工前应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的批准手续,协助沿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占用的补偿工作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并应做好施工结束后临时用地的复垦工作.
(2) 水环境影响
① 施工期
本工程所在区域为椒江水系,跨越河流为永宁江支流九溪,马和岭河,永丰河,南官河和中干渠,跨越处为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钻孔产生的泥浆均在护筒内,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和泥浆池内,部分泥浆回用,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自然蒸发,不外排,沉渣干化后用于路基回填;采用扩大基础,施工过程中设置临时防护措施,开挖的土方和泥浆及时运至河流引洪或防洪范围外堆放,施工中的废水应集中收集引入岸边沉淀池沉淀,自然蒸发,不外排.因此,桥梁基础施工对水体水质影响不大.
工程沿线村庄较多,工人营地尽量设置于沿线村庄内,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进行处理,距离村庄较远的施工场地设置临时化粪池,经处理后污泥定期清理用作农家肥,污水禁止排入永丰河和中干渠.
② 营运期
工程运营后,路面,桥面径流一般经边坡绿化带以及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后再排入水体,因此,路面径流对地表水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仍应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保护水环境.
工程在AK12+950路段附近设有1处养护工区,根据同类工程,养护工区工作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约2.0t/d.工程主线AK12+950路段经过的地表水为Ⅲ类水体,为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污水必须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才能排放至附近水体,待当地的市政排水管网建成后,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以减小对当地水体的影响.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