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
二OO五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全市重点任务,在全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继1998年走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后,先后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十名和年度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行列,并于2004年跨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一)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1,环境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之中.把推动循环经济,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城市整体改造,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措施."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工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增速在16%以上.相对于经济和社会主要指标的高速增长,万元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004年仅为1.08吨标煤,38.08立方米和5.6千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却持续下降,二氧化硫,烟尘和COD排放总量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0.7%,28.8%和21%.城市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对经济建设的制约初步得到缓解.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五"期间,是我市环境保护投资最大的五年,特别是"创模"三年,总共投入150多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入占全市GDP的2.59%.市管排水管渠达到1029km,泵站38座,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2万吨/天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建成大辛,老虎冲2座生活垃圾处理场,1座医疗垃圾焚烧厂,全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40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实施白塔湖,丁香湖,仙女湖和东湖等水系建设,城市水面面积率由2000年的2.73%提高到2004年的4%.实施大规模绿化工程,增加绿化面积近56平方公里,绿化率达到38.12%.建成20个大型集中供热热源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由2001的50.46%提高到2004年的80%.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整体水平一举跻身全国前列.
3,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得到初步缓解
针对传统产业存在的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可持续增长能力弱的问题,坚持有选择地退出一批,有重点的扶植一批,有步骤地放开一批的思路,对全市产业重新进行整合,全面消除"三高"企业,退出重污染行业,实现产业水平的整体升级.到2004年为止,我市已全部退出钢铁,有色冶炼,建材,造纸四大污染行业,关停,搬迁工业企业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工业企业500余家,目前城区工业企业密度由8年前的14.5个/平方公里下降到1.7个/平方公里.按照空间转换,产业转移,功能转型的总体思路,实施"东搬西建"战略,对城市布局进行大规模调整.通过建设南北金廊,120平方公里浑南新区大开发,铁西新区调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扩大了发展空间.城市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得到初步缓解.
4,城市环境恶化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五"期间,城市环境面貌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提升,乡镇环境恶化得到控制.作为制约我市大气环境改善的主要污染物PM10,由2001年的0.176mg/m3改善到2004年的0.136mg/m3,SO2,NO2持续达到二级水平,大气优良天数由2001年的162天提高到2004年的301天,取得历史性突破;32公里长浑河沈阳段一举结束了季节性发臭的历史,城市段由原来的劣Ⅴ类提升至目前的Ⅳ类水质;城区的空气湿度由原来的51.3%增加到56.9%,接近人体最适宜的60%空气湿度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始终低于国家标准,并逐年递减,2004年,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0.1%,获得全国安静程度最佳城市称号.
5,环境监管能力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形成了大气自动站监测数据传输,大气感官环境视频监视,污染源治理设施在线监控,环境执法快速反应,12369环境投诉快速处理"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环境监控能力,提高了我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成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采用技术最新,应用范围最广的重点污染源及重点地区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建成国家环境监测实验室,形成完善的室内监测能力,市区(县)环境监测站全面通过国家监测站标准化,监理标准化验收,监测和监控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尽管"十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等问题.
1,地表水体污染仍很严重
全市二十多条河流,基本没有天然环境用水,枯水期绝大部分河流断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生活污水总量高速增长,生活污水占城市污水的比例达到70%,成为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污水处理厂仍不能满足河流功能区达标的需要,浑河干流还有遗留问题,城区内水系整治刚刚起步,郊区县支流河治理还没有启动,除浑河城市段消灭超V类水质外,辽河,浑河干流及13条主要支流河均为劣V类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COD,高锰酸盐指数,总磷.
2,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我市能源结构型污染问题仍旧突出,扬尘污染没有完全治理到位,PM10污染问题已经凸现,成为制约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问题.
全市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格局一直没有大的改变,能源结构中煤的比例高达60%以上,烟尘污染比重占TSP的40%左右.城市布局,工业布局,热力布局不合理造成城区环境容量不足.PM10,降尘,硫酸盐化速率三项指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城市大气中PM10年平均浓度0.136mg/m3,超过二级标准0.38倍,降尘18.74吨/平方公里·月,超过二级标准1.3倍.五个区县(市)PM10年平均浓度0.174-0.240mg/m3,平均0.206 mg/m3,超过二级标准1.06倍,降尘41.37-14.68吨/平方公里·月,平均21.52吨/平方公里·月,超过二级标准2.69倍.同时,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质量看,大多数API指数在80-90之间,趋于临界值的优良天数所占比例过大,稳定达标天数仍不到达标总天数的60%,大气环境不够稳定,大气环境质量还很脆弱.区,县(市)大气污染远远重于城区.
3,固体废物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由于鼓励扶持政策不够,关键技术支持不足,资金渠道不畅,以铬渣,电石渣,粉煤灰等为代表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农村地区医疗垃圾,生活垃圾乱堆,乱排,乱放严重,间接污染地表水和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4,声环境污染依然严峻
道路布局和产业布局不合理,道路距居民住宅近,商居混杂,建设施工不规范等成为噪声的主要问题.噪声扰民投诉居高不下,占环保信访总数的近70%.交通噪声影响面广,噪声强度大,城市内快速路噪声超标严重.
5,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城市热岛效应依然显著;城市绿地分布格局还不完善;水面面积率低,对城市生态调控作用还不突出;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村环保投入薄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村屯污染严重;养殖业无序发展,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镇工业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加重,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滥施滥用,对农产品安全造成威胁.
二,"十一五"面临的环境形势及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
(一)面临的环境形势
1,生态市建设任重道远
建设生态市是"十一五"的核心任务,要实现2010年基本建成这一目标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历史欠帐太多,二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三是指标实现难度大.
历史欠帐太多,环境质量包袱沉重.由于经济结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历史欠帐太多严重影响了生态市建设.首先,全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工业分布不科学,大部分工业企业集中分布在城区及三环以内地区,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其次,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工程,固体废物处理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三是全市河流除了浑河城市段,全部为劣五类水质,大气中PM10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一直没有得到恢复等环境问题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必须花费极大努力才能解决.
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水资源紧张,环境用水尤其匮乏,所有河流在枯水期基本没有天然水补给,以工业和生活污水为主,河流已经没有环境容量.同时,由于燃煤污染源80%以上集中在城区,城区大气已经没有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市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生态市建设指标达标任务艰巨.生态城市共有28项指标,目前有13项指标与国家生态城市标准有较大差距.要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时间紧,难度大,尤其是地表水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等指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极大的投入.
2,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持续攀升,加剧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压力,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艰巨.预测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确保实现4574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比2004年增长141%以上;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是2004年的近1.5倍;能源消耗将达到2025万吨标煤/年,比2004年增加675万吨标煤/年,增长50%;燃煤量将达到1850万吨/年,比2004年增加600万吨/年,增长48.0%;生活和工业用水总量将达到11.1亿吨/年,比2004年增加2.9亿吨/年,增长率35.5%.
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造成废水及各种污染的急剧增加.2010年,如果沿用原有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手段,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将达到94535万吨,比2004年增加24966万吨,增加35.9%;化学耗氧量产生量将达到26.79万吨,比2004年增加6.52万吨,增长32.17%;SO2和烟尘产生量将达到13.47万吨和10.54万吨,比2004年增加1.94万吨和1.6万吨,增长率为16.8%和17.9%.污染物产生量远远大于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产生量的增长,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
3,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结构性污染仍是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能源仍将以燃煤为主,煤的比例仍占60%左右,燃煤总量将继续增长,2010年全市年燃煤量将达到1850万吨,较2004年增加48%左右,我市大气仍以燃煤污染为主.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控制燃煤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是我市未来的主要任务之一.
4,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范围扩大,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将达到450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159平方公里,增长50%.在城市范围扩大的同时,将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结构的调整,形成主城+新城+重点镇+一般镇的总体空间布局.城区规模的迅速拓展和空间布局的加速调整,将造成传统工业和高污染行业向城市周边和乡村集中,城市周边和乡村的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土壤等污染问题将日趋严重,城市边缘地区,区县及乡镇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5,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必须考虑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工业固体废物多以储存的方式处理,目前,全市固体废物累计储存量达到1528.2万吨,占地面积188.1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危险废物储量达17万吨.垃圾堆放问题没有得到根治.
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业已显现.机动车,农药和化肥污染,持久性有机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加大,大量产品类废物(报废车量,废弃电器,废弃轮胎)等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电磁辐射污染的增加将对环境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十一五"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十一五"期间,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重点解决制约生态市建设,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市民关注的环境问题.
一是要解决一干三环五支一湖水环境污染,发挥地表水体的最大生态服务功能.一干,浑河干流;三环,南运河,北运河,卫工明渠三条环城水系;五支,细河,蒲河,白塔堡河,张官河,扬官河等浑河的五条支流;一湖,卧龙湖.浑河及其支流水质实现功能区达标是生态市建设中环境保护指标中难度最大的指标,因此改善浑河城市段及其支流水质,恢复生态平衡是"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蒲河,细河,环城水系和卧龙湖环境问题较大,对全市的环境形象影响极大,是市民关注的热点,所以"十一五"要解决它们的环境问题.
二是重点解决制约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的扬尘和烟尘污染问题.空气中PM10的浓度是影响空气质量达标和实现330天优良天数的主要因素,降低空气中PM10的浓度,就要解决扬尘,污染源排放烟尘两大污染.
三是解决农村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区县(市)所在地城镇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率是生态市建设的硬性指标,所以各区县(市)必须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处置设施.
四是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水匮乏是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中水回用等,解决以上问题.
五是解决饮食,娱乐,服务业和道路交通噪声扰民问题.
六是解决环境能力建设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提环境监测监控管理水平,为生态市建设保驾护航.
三,指导思想和环境保护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重,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资源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以经济能源布局三大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环境综合整治为手段,污染源控制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和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管理体制为动力,实现经济高增长,资源能源消耗低增长,污染物总量负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提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市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和农村平衡发展,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空气,水,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乡村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初步建成和谐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和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水资源及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使全市人民呼吸清洁的空气,在健康,生态,优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率先步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6-2007年,全面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创模复查要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大气优良天数,水系环境质量等指标进一步提升,通过国家卫生城验收,夯实生态市基础.
第二阶段,2008-2010年,按照"南有广州,北有沈阳"的总目标,全面启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一个基本,两个不断提高,三个持续改善"目标.一个基本,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考核指标;两个不断提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三个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达到清洁健康水平;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浑河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城市生态景观河;城乡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进,生态环境趋于平衡;力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位列前茅,达到东北一流水平.
3,远景目标
到2020年,全市城乡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全面达到生态市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三)规划指标
1,水环境保护指标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且城市无超Ⅳ类水体;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体标准,达标率100%;
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5%;
郊区县(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0%;
中水回用率>30%;
工业用水重复率>90%;
废水中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在2005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5%.
万元GDP水耗<35立方米;
万元GDPCOD排放量90%;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总量在2005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
万元GDP能耗<0.9吨标煤;
万元GDPSO2排放量95%;
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56 dB;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噪声60%.
5,生态保护和建设指标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m2;
森林覆盖率>37%;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7%;
退化土地恢复率≥90%;
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60%.
6,其它指标
全市应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100%实施清洁生产;
20%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
四,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十一五" 期间,沈阳市环境保护以生态市建设为统领,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结构和布局调整,污染源控制,环境监控管理等七大战略措施,全方位实施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大力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实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强化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三废"生成率,削减污染物排放率,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良性城乡生态系统.围绕生态市建设这一核心,构建城乡生态廊道,重点解决卧龙湖,七星山等重大,敏感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浑河生态景观河建设为纽带,建设城市水生态廊道,加强城市与农村生态保护工作的协调,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控制农业污染.
——强化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流域综合整治,通过分区域,分流域,分阶段,分目标的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生态平衡.
——全面推进集中供热,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布局结构,实施源头污染物削减,实现空气环境的持续改善.
——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实施3R战略,全面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强化噪声源的控制与管理,科学合理规划道路及产业布局,采取减噪,阻噪措施,保护声环境.
——强化农村农业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有机,绿色食品的种类及种植面积,科学实用化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使农业和农村的主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国家生态县的标准,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大农业.
——加强环境科技和环境保护自身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科技,环境考核,监测,信息,规章,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定量化,系统化,自动化.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
以清洁生产为着力点,"三废"利用为核心,环境管理体系为纽带,全方位实施"4431"战略措施,即建设工业,农业,旅游服务,社会四大循环体系,形成点(企业),线(企业间),片(园区),面(社会)四大循环层面,推进城镇中水,点源污水,雨水的三个利用,建设一个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强化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三废"生成率,削减污染物排放率,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构建有沈阳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沈阳建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市.
重点建设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3个循环生产链,4个中水厂,10个中水洗车场及100个中水回用点,9个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132家重点污染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0%以上的规模企业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万元工业GDP水耗<35立方米,能耗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水面10%,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7%,
退化土地恢复率≥90%.缓解环境污染,消除城市热结,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为提高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1,全面实施生态斑廊建设,推进生态平衡
在全市,形成以"四横四纵"主干生态廊道体系为构架,以东部山区和西北康法地区的生态屏障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自然风景区等生态斑块为特色的"点线结合,林水相依,东西网联,南北贯通"的生态体系. "四横"是以辽河,蒲河,浑河和北沙河为构架,构成"水绿相依,以水养绿,以绿净水"的东西向水绿生态廊道;"四纵"是以"风,林,路,水"相结合的南北向生态廊道,主要以203国道,秀水河,柳河和101国道-金廊为构架;三个生态屏障为西北康法生态屏障,东部山区生态屏障.有效抵挡科尔沁沙地和内蒙草原退化以及其他外来的风沙侵袭,并改善市域生态系统.
19个生态斑块包括北陵公园,东陵公园,卧龙湖,秀水湖,七星山,白清寨等公园,水库,自然保护区.
在城区,建设以"十纵八横"生态廊道为主,以城市湿地,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等生态斑块为辅的"虚实结合,水绿共建,南北贯通,东西网联"的生态体系."十纵"主干廊道是以卫工明渠,金廊,东西二环,东西三环,辉山明渠和规划城轨为构架,以"水绿相依,路林结合"为原则的南北贯通生态廊道模式;"八横"主干廊道是以浑河,新开河,南运河,南北二环,南北三环和规划城轨为构架的东西向生态廊道模式.主要生态斑块为北陵公园,东陵公园,丁香湖,芙蓉湖等.
按照生态功能调整城市部局,污染企业等外迁,挖掘城市空间潜力,建设水面,绿地等生态斑块;打造浑河为核心,南北运河及卫工河为纽带,满堂河,白塔堡河等支流河为羽翼,丁香湖,东湖等为连点的内外贯通,相互交错的水生态廊道及斑块;强化青年大街,南京街,肇工街,建设大路,文翠路,一环,二环,三环等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形成南北贯通,东西通畅,四周环绕的绿色生态廊道;进行湿地系统建设,遏制湿地萎缩趋势,重点形成北有卧龙湖,西有仙子湖,东有秀湖,南有东山口湖的"四大湖"四方盘踞态势,实现市内外湿地,水域和森林的连通和沈阳城市内外一体化.
为此,"十一五"重点建设的生态廊道,斑块河生态屏障如下:
(1) 卫工明渠水绿生态廊道
将卫工明渠两侧的绿化带加宽到20米以上,并南北贯通(沿玄武湖街直达市外与浑河相连),使其成为贯穿沈阳西部的常年风廊,以化解铁西区热结,改善市内环境.
(2)金廊生态廊道及斑块
将金廊主干道青年大街上的车辆适当分流,车流向五爱街-奉天街,三好街-三经街转移,以减轻金廊主干道青年大街的交通负荷;改造青年大街左右各两个车道进行道路绿化,结合城市设计建设绿地,广场,以丰富金廊的绿化及空间景观效果,恢复金廊的生态功能,提高金廊的综合环境质量.
同时,利用金廊南端与浑河交叉点得天独厚的条件,建成水绿共有的绿色生态斑块,为金廊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3) 二,三环线生态防护廊道
在二环两侧根据现有土地利用情况建成50-200米不等的绿化带;三环两侧完成各200米的绿化隔离带.
(4) 辉山明渠水绿生态廊道
辉山明渠两侧各规划20米绿化带,并使其成为北接辉山水库,南连新开河,南北贯通沈阳城区东部的水绿廊道,提高东部城区的整体环境质量.
(5)新开河水绿生态廊道
在新开河现有沿岸绿化的基础上,向两侧拓展绿化带.绿化带的建设可以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段,整体达到50米宽的规模,并使其成为东接浑河,西连丁香湖,东西网联沈阳城区东西部的重要生态廊道.
(6)南运河水绿生态廊道
在南运河现有沿岸绿化的基础上,向两侧拓展绿化带.绿化带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段,整体达到50米宽的规模,并使其成为东接新开河,西连南京街段浑河,东西网联城区东西部的重要生态廊道.
(7)水绿循环廊道
连通市内水域,使其形成活水环流系统,并充分利用雨水,增加景观水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资源;建设城区西部及西南近郊湿地,涵养整个城市的水源,使沈阳市形成东,北两"绿肺"(棋盘山),西,南"绿肾"(湿地),浑河"血脉"相连的人性化格局.
(8)沈冶原址绿色生态斑块
结合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规划在卫工明渠——北二中路,将沈冶原址改造为公园绿地,规模宜控制在80公顷左右,以此作为卫工明渠水绿生态廊道的生态斑块,切割铁西工业区的"热结".
(9)西二环绿色廊道的生态斑块
进一步改扩建丁香湖湿地,英守台绿地,铁西森林公园和于洪新村片大型楔形绿地,以作为西二环绿色廊道的生态节点,起到铁西新区和铁西老区的生态防护廊道的作用.
(10)城市湿地和公园生态斑块
发掘现有的城市湿地和城市公园的生态潜力,将主要公园(北陵公园,北塔,万泉公园,万柳塘公园,青年公园,科普公园,长青公园,南塔公园,鲁迅儿童公园,南湖公园,中山公园,滑翔公园,仙女湖公园,劳动公园,铁西森林公园,东陵公园)和湿地(辉山水库,朱尔水库,木匠屯水库,丁香湖湿地)进一步改造,建设,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
(11)康法生态屏障
在康平县和法库县境内建设"三带一网一片"的生态屏障体系:"三带"是在康法两县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边缘建设168km长的"一乔一灌"两条防护林带,面积43.3km2,在康彰公路,203国道和风沙危害区形成的环线沿线建设115.3km2的果林经济带;"一网"是在两县的风沙危害区建设43.3km2的高标准农田林网;"一片"是在流动,半流动沙地带,围绕27个风口的治理,建设32km2的乔灌草结合的固沙林.
(12)东部山区生态屏障
东部山区是沈阳市陆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同时肩负着水源涵养的重要功能,是沈阳城市生态环境本底采样区.东部山区的首要生态功能为浑河水源涵养区森林建设,为满足其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目标,应当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力度,确保这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最终达到75%以上,实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有景.
2,进行浑河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建设城市生态景观河
(1)建设目标
将浑河建设成为一条生态河,使其最大限度发挥生态调控,生态景观,生态经济三大价值,实现水岸与生物多样性,景观与经济的优化组合,达到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娱乐,防洪,灌溉,补给地下水,局部通航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
到2010年,浑河沈阳城区段水质达到IV类水质标准,基本保证生态环境用水,水清水深,水阔水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水陆生物共生共融;建主河带,河滩地,滨河带,堤岸组成的立体的,多层次的,完整的,协调的生物群落,绿地与景观格局,人文活动区域等;岸边能通气通水,进行物质交换,岸上植被色彩斑斓,郁郁葱葱,岸边景观协调;河流连续,流动,上下游有差别,河流主干和支流协调,各发挥作用;可持续排水系统,降低洪水泛滥危险,减轻水体污染,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河流生态系统基本达到健康状态,成为沈阳市最大的生态廊道.
(2)规划河段
针对浑河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和流域的地理社会环境特征,将浑河沈阳段分为浑河上游自然景观区(小仁镜村—东陵大桥段,长3.5km),浑河中游开发建设区(东陵大桥—浑河大闸段,长29.6km),浑河下游生态农业区(浑河大闸—松辽运河入河口段,长10km),浑河支流河口污染控制子区等四个规划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
(3)规划措施
浑河生态景观河建设以河道为生态廊道,建立系统的,立体的,多层次的"河道-河滩地-堤岸-护坡-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污染物削减体系.浑河生态景观旅游河建设包括河道疏浚,河堤修缮,生态河堤建设,缓冲带建设,水生植被恢复,入河口人工湿地建设和合理处理与管理固体废物,水生植物资源管理与利用等八大工程与措施,见表4-1.
3,实施卧龙湖,七星山生态环境修复
采取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方式,通过人工补水,取消拦水工程及分阶段拆除防洪堤,在环湖路必要路段修建桥涵,整治东西马莲河,引小横道子排水,截流污水,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生物八大措施恢复卧龙湖水面和生态环境.
表4-1 浑河生态景观旅游河建设规划措施
规划分区
方 案
包括的措施
类型
一
浑河上游生态景观区规划方案
河道疏浚
工程
河堤修缮
工程
二
I浑河中游开发建设区河岸子区保护恢复工程规划方案
合理处理与管理固体废物
管理
缓冲带
工程
生态河堤
工程
水生植被恢复
工程
II浑河中游开发建设区河道子区生态建设工程规划方案
水生植物资源管理与利用
管理
河道疏浚
工程
生态河堤
工程
三
浑河下游生态农业区规划方案
缓冲带
工程
四
浑河支流河口子区污染控制工程规划方案
入河口人工湿地
工程
水生植被恢复
工程
水生植物资源管理与利用
管理
河道疏浚
工程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七星山原有自然环境特征,地形地貌为基础,对七星山进行人工开凿,植被恢复,园林建设,景观建设,将4个大石坑恢复成"人工峡谷,地下森林"自然新景观;形成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重点修复4处文物古迹;3平方公里山体范围内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恢复.七星山生态恢复包括石坑生态修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修复,退耕还林,环境综合整治五大措施.
4,加强退化土地恢复,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
全市共有风力侵蚀面积195.96万亩,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7.08%.因此,加强对全市沙化,水土流失的治理,确保土壤沙化,风沙侵入等问题得到遏制和改善.沙化治理应该以生态恢复为目标,在沙化地区建成农林牧产业结构合理,生态安全,经济高效"农牧过渡区生态安全带".采取建设科尔沁沙地前沿防风固沙生态林带,建设辽河柳河秀水河沿岸速生丰产林带,建设平原农田防护林,在道路沿线绿色生态通道,进行村镇绿化美化生态建设等措施.
到201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远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以上.经过15年的努力使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0%以上.
5,污染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
秉承"利用中修复,修复中利用"的理念,对已经污染的土地进行调查和评价,分轻重,分步骤的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逐渐减少污染土壤区域的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培育经济林木,观赏性花卉的面积.
对近郊区污灌耕地200公顷开展污灌耕地修复治理;解决沈抚灌区,张士灌区,浑蒲灌区土地污染;对法库等地矿区土地进行复垦试点;开展康平等地沙化土地的治理.
6,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控制区,推行生态分区控制
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将目前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3.5%提高到20%,珍稀物种资源基本处于保护控制区内;同时提升建设层次,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7%.
推进生态控制区建设,按照生态环境功能等要素划定全市红线,黄线,绿线控制区,确定环境保护准进项目名录;进行水源保护区,河滩地,生态节点建设;进行区域性的各类工业园区,西部工业走廊,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实现污染的集中控制.
(三)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
"十一五"期间彻底解决一干(浑河城市段)三环(南运河,北运河,卫工明渠)五支(细河,蒲河,白塔堡河,张官河,扬官河等浑河的五条支流)一湖(卧龙湖)水质污染和生态修复,同时推动辽河干流水质提升.
因此,"十一五"期间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为城镇污水主要控制措施,以综合整治为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手段,以水环境容量为依托的污染源总量及稳定达标控制,以水源保护分区控制为饮用水源保护的主要方式的四大措施.
通过以上四大措施,确保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且城市无超Ⅳ类水体;浑河,辽河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V类水质标准以上的比例大于85%,Ⅳ类水体标准的比例>40%;南运河,满堂河,张官河,扬官河,白塔堡河,蒲河入浑河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体标准,达标率>75%;北运河,卫工河,细河下游断面达V类水质标准以上的比例大于75%;辽河支流域水质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体标准,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5%;郊区县污水集中处理率>60%;废水中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在2005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5%.
1,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到2010年,全市城镇污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27万吨/天,其中城区污水总量194万吨/天,所以必须加大城区和区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同时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采取除磷除氮措施.
"十一五"期间,新建城区和区县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1.5万吨/天,全市城镇污水处理量203万吨/天,污水处理率88.5%.其中城区污水处理厂达到10座,污水处理量175万吨/天,处理率92.8%;区县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达到10座,处理量24万吨/天,处理率63.6%.通过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年削减COD15.0万吨.
建设南部污水处理厂和724污水处理厂,保证城区污水基本得到处理;同时,在虎石台,道义,西部工业走廊及各区县(市)政府所在地建设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保证每个区县(市)的城镇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或回用;对《沈阳市总体规划》规划的西部新城工业区,空港新城工业区,道义新城工业区等9个新城工业区和新民,辽中,康平,法库4个县(市)工业区,以及重点投资建设的法哈牛,前当堡等18个城镇及其工业园区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到2010年全市主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详见表4-2,污水处理厂地理分布见附图1.
2,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系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
(1)环城水系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措施
到2010年环城水系水质达到Ⅴ类水质标准,岸堤处于良好状态,沿河无垃圾分布,水清岸美,岸边景观协调,生物多样性丰富,满足人们亲水近水需要,水系的环境自净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及景观美化
功能充分发挥.
表4-2 沈阳市近期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厂建设规划
序号
处理厂名称
规模
(万吨/天)
投资(万元)
建设年限
备注
01
南部污水处理厂
50
60000
2006-2008
02
724污水处理厂
2.5
3750
2006-2007
03
西部工业走廊污水处理厂
1
1500
2007-2008
04
道义污水处理厂
2
3000
2006-2007
06
虎石台污水处理厂
2
3000
2006-2007
06
苏家屯污水处理厂
3
4500
2006-2007
07
新城子污水处理厂
2
3000
2007-2008
08
新民市污水处理厂
3
4500
2007-2008
09
康平污水处理厂
1.5
2250
2007-2008
全部回用
10
法库污水处理厂
1.5
2250
2008-2009
11
蒲河污水处理厂
3
4200
2006-2007
小计
71.5
91950
对南运河,北运河,卫工明渠实施雨污分流,建设缓冲井,河道清淤疏浚,人工复氧,生物净化,河堤修缮和强化管理七大措施.
目前,南运河,北运河,卫工明渠均有雨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后的污水排入,所以首先要进行雨污分流,城市污水全部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在雨水管网入河处建设雨水净化缓冲井,保证初期降雨的到一定程度的沉淀净化后流入河流,防止地表径流的污染;对淤积在河道中的淤泥进行清除,消除污泥污染;在河流中建设人工曝气设备增加河流溶解氧及净化能力;在水体中种植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对塌垮河堤进行修缮,根据环城水系河堤和堤岸的实际情况,修建不同形式的生态护坡;实施行政分区负责,东陵,沈河,和平,皇姑,铁西等区政府对其管辖区域的河段水质负责.
(2)满堂河扬官河张官河白塔堡河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措施
到2010年满堂河扬官河张官河白塔堡河水质达到IV类水质标准,岸堤处于良好状态,沿河无垃圾分布,水清岸美,岸边景观协调,生物多样性丰富.
对满堂河,扬官河,张官河,白塔堡河实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或人工湿地,河流清淤,自然生态景观修复,河堤整治,分区管理五大措施.
在扬官河,张官河上游和满堂河,扬官河,张官河,白塔堡河入浑河口处建设人工湿地,即净化了自身水质,又保护了浑河水质及景观环境;建设浑南污水处理厂,保证白塔堡河水质;对淤积在河道中的淤泥进行清除,消除污泥污染;对河流两岸堤坝进行整治,修复,植树,建设人文景点;实施行政分区负责,东陵,浑南新区区政府对其管辖区域的河段水质负责.
(3)细河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措施
到2010年细河水质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水体无臭味,岸堤处于良好状态,沿河无垃圾分布,水清岸美,岸边景观协调.
对细河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河流清淤,自然生态景观修复,分区管理三大措施.
首先扩建仙女河污水处理厂,保证排入细河的水质基本全部得到处理;对淤积在河道中的淤泥进行清除,消除污泥污染;对河流两岸堤坝进行整治,修复,植树,建设人文景点;实施行政分区负责,铁西新区,于洪区,辽中县政府对其管辖区域的河段水质负责.
(4)蒲河水质改善措施
到2010年蒲河水质达到IV类水质标准,岸堤处于良好状态,沿河无垃圾分布,水清岸美,岸边景观协调,生物多样性丰富.
对蒲河实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或人工湿地,河流清淤,自然生态景观修复,分区管理四大措施.
首先,蒲河沿途的农业高新区,新城子区,道义开发区,辽中县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或人工湿地,其城镇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蒲河;对蒲河(城市排水口下游)淤积在河道中的淤泥进行清除,消除污泥污染;对河流两岸堤坝进行整治,修复,植树,建设人文景点;实施行政分区负责,农业高新区,新城子区,道义开发区,辽中县政府对其管辖区域的河段水质负责.
(5)辽河及其支流水质改善措施
到2010年,辽河及其支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水体标准.
为此,采取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对支流河清淤,污水口封闭,强化生活垃圾控制管理等五大措施.
康平,法库,新城子,新民,辽中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最大限度的削减入辽河污水及水污染物总量;对辽河支流进行清淤,清除淤积在入河排污口下游河道中的淤泥,消除污泥污染;进行排水管网改造,关闭直接入河排污口;对城镇生活垃圾进行管理,严禁向河流两岸排放,清除堆积在河堤的各种垃圾,消除垃圾对河流的污染.
3,污染源总量及稳定达标控制措施
对污染源实施321措施,即:污染物零增长,污水零排放,环境零污染的"3零"战略,污染分区控制管理,排污许可证控制管理的2管措施和限期治理措施,实现污染源的定量定位控制管理,全面控制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实现稳定达标.
(1)建立污染物零增长企业
强化企业技术进步,污染治理和新建项目管理,全市300家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2004年水平,污染物总量零增长.
(2)建立污水零排放企业
实施3R战略,全力推进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建设30家污水零排放企业.
(3)建设环境零污染企业
依靠理念,技术保障,构建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绿色工业",建设10家"零污染"及环境友好型企业.
(4)污染分区控制管理
按功能特征等因素划定控制区域,确定各个区域禁止建设项目,允许建设项目,鼓励建设项目.
(5)深化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科学合理的限定污染源污染控制指标,实现污染源浓度和总量双达标控制.到2010年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实现污染源的动态管理.
(6)污水处理措施
对没达标的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通过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其中重点污水处理项目包括: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废水处理,普利司通轮胎有限公司废水处理,沈鼓集团新厂区污水处理,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废水处理等.
4,实施水源保护区重点控制
对全市水源划定保护区,清理保护范围的禁建和违建项目,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体标准,达标率100%.
(四)全面推进空气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
为了持续改善全市空气环境质量,针对燃煤污染,尘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布局结构调整二大调整;烟源污染治理,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加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三大措施;建设基本无燃煤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二大控制区;强化汽车尾气污染控制管理的2321战略措施,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30天;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PM10浓度达到0.110mg/m3,SO2浓度保持低于0.06 mg/m3,NO2浓度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总量在2005年实际排放基础上削减1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
1,实施二大调整,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调整能源结构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限制煤炭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水源热泵,沼气,生活垃圾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中心城区除一些大型热电厂,热源厂外,全部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全市能源结构中煤消耗量逐年降低,到2010年煤炭总量控制在1850万吨以下,除集中供热外,燃煤总量保持在2004年水平,煤耗占能耗总量的比例下降到45%以下(2004年63%),实现到2010年全市清洁能源使用占能源消耗总量的55%以上的目标.同时全市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生物制气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推进煤炭液化,气化工作,提高二次能源比例等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万元GDP能耗小于0.9吨标准煤的目标.
(2)调整城市布局结构
积极调整工业布局,科学合理利用环境容量.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全部搬迁出市区,以增加城市环境容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出环境空间.
实施以"退二进三"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布局调整,搬迁改造一环路内工业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和公共事业;搬迁改造一环和二环路之间对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率低的传统工业;按照工业集中发展原则,对二环和三环路之间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近郊经济区,污染较重的企业主要在新民,辽中,康平,法库四个郊区县市的工业区以及细河工业走廊,新城子,大潘,林盛等近郊工业园区中,这些地区将集中沈阳市几乎全部的化工,重金属,制药等重污染企业,缓解了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污染物控制三大措施,建设完善两大控制区,实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30天的目标.
理念为先,规划防污.根据生态城市理念,调整城市生态功能布局.本着"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区域分异"的原则,全面规划区域生态功能,努力营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完善可持续的城市功能.
2,实施SO2,PM10污染控制三大措施
通过污染源燃煤污染控制和集中供热措施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5%,确保其浓度低于0.06mg/m3.实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小于3.6kg.通过扬尘控制有效减少PM10含量,浓度达到0.110 mg/m3,实现基本达标排放.
(1)污染源燃煤污染控制措施
全市所有电厂,热源厂和现有的10t/h以上锅炉,在2007年前80%必须上脱硫除尘设施,2010年100%必须上脱硫除尘设施,原有电厂和热源厂电收尘系统应由三电场增加到四电场,提高收尘效率,脱硫效率应保证在75%以上,投运率在电厂正常运行的95%以上;新建项目必须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技术和设备,电厂,大型热源厂除尘效率要求达到99%以上,脱硫效率要求90%以上,运行率在电厂正常运行的95%以上;全市所有锅炉的除尘效率保持在95%以上;凡是除尘效率低于95%的除尘设施必须进行更新改造;市区内14兆瓦以上锅炉除尘设施对可吸入尘的去除率必须达到50%以上.对工业锅炉进行工艺改造,坚决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2)实施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推进综合整治工程,控制扬尘污染.加强城市地面的软,硬建设,城区32.15万亩裸土全部实现覆盖,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建设10km长生态路面,减少路面扬尘,降低空气中PM10等细颗粒污染物,控制扬尘污染;强化各类颗粒物开放源的控制与管理,对所有可能产生扬尘的施工现场,原料堆放场采取洒水,封盖等控制措施;对所有建筑工地,拆迁工地等一律要求围挡和湿式作业;所有运输垃圾,建筑材料等可能产生尘污染的运输车辆必须进行封闭,逐步实现专用封闭式运输;在进入城区的主要入口建设清洗站,保证所有进入城区的机动车保持清洁,最大限度减少地面尘.进一步加强道路保洁,提高机械化清扫和洒水压尘能力,全面开展道路及两侧植物的洒水,增加洒水车量,充分利用中水回用建立加水站,实现城区内一,二级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对于来自市外的风沙尘,加强郊区县裸土覆盖力度,应重点完善二环,三环和浑河绿化防护体系,通过大面积绿化和建设城市水系来不断减轻风沙尘对沈阳市的污染.
(3)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提高集中供热率
推进集中与联片供热,用大,中型热电厂及热源厂等大型热源取代大量的小锅炉房,全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5%.
改建,扩建现有的热网和大型集中供热热源厂,保留单台锅炉容量在14MW以上,供热面积在20×104m2以上的中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建设或改扩建松山热源厂,浑南2#热源厂,陵东热电热源厂,张士东热源厂,于洪北热源厂等18家热源厂,新增供热能力2710MW,供热面积为14630万平方米;拆除现有的单台锅炉在14MW以下的锅炉房240座,新建,扩建3座热电厂,新建和扩建12座供热能力在300×104m2以上的大型热源厂.
郊区县建成区全面推行集中供热,工业园区及重点乡镇实现一区一热.实现全市集中供热率95%的目标.
3,推进基本无燃煤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两大区建设
结合污染控制分区和产业布局的大框架,强化规划管理,二环以内为基本无燃煤区,二环以内城市中心区以及棋盘山,世园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搬迁,拆除,改造现有全部燃煤锅炉.除集中供热和基础设施项目外,禁止新建,扩建除工艺美术旅游品,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制造,包装与广告印刷,室内装饰装潢产品设计以外的一切工业项目.二环以外三环以内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继续通过搬迁,改造逐步实现无燃煤控制,实行全面普查,除集中供热锅炉以外,全面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逐步减少城镇直接燃用原煤的用量;全市餐饮娱乐服务业全面推行清洁能源;建成区内所有单位的炉灶以及各建筑工地暂设炉灶一律燃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大幅度降低市区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保证城区空气质量的达标.
4,加强汽车尾气污染控制管理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小排量,低油耗,低污染的车型,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严格新车准入制度,鼓励新车采用中国III阶段和IV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新上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使用燃气或双燃料;深化公交车专项检查以及机动车尾气年检,实施全程监控,推进机动车尾气排放欧洲II号标准的执行;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对全市冒黑烟公交车辆全部下线整治,还没有改为燃气的1507辆公交车和11050辆出租车全部改为燃气,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大于90%的目标,控制二氧化氮浓度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五)实施3R战略措施,经济有效控制固体废物污染
按照3R原则,实施固体废物源头削减控制,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建设固体废物处置处理设施,推进集中控制,强化固体废物管理五大措施与对策.加强源头控制,推进固废综合利用及处置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处置利用率98%,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100%;建设沈阳医疗废物焚烧处置工程,实现城镇医疗垃圾处理率100%;扩建现有垃圾填埋场和建设三县一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对重点镇,规划的工业园区产生的固体废物实施就地集中控制;加强管理,建设分类收集系统,保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60%.
1,实施固体废物源头削减控制措施
(1)加强源头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措施
实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与清洁生产技术相结合,全面实施增产增效,降耗减废战略.通过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同时改造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以减少废物产生量,促进工业固废减量化.近期完成市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清洁生产,削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近3万吨,至2010年完成各区县(市)各企业的清洁生产,削减沈阳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约5.1万吨.
(2)生活垃圾产生源控制措施
推行净菜进城,净菜上市,减少蔬菜类垃圾产生量;通过改变城市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推广易降解塑料制品和多次循环使用的包装袋,限制过度包装,建立消费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建设固体废物处置处理设施
(1)强化危险废物污染控制设施建设
建设沈阳特种危险废物等离子处置示范基地,日处理能力为25吨,年处理量在6100吨规模的等离子特种危险废物处置示范基地.处理特殊医院废物,生物及医学危险废物和有毒化学危险废物等,
建设沈阳医疗废物焚烧处置工程.建设一座处理能力为15t/d 的医疗垃圾焚烧厂,采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的经营方式,使我市的医疗废物全部安全收运及处置.
建设沈阳医疗废物储存,运输设施.为解决三县一市的医疗废物储存,运输问题,配备100个储存容器,四辆密闭杀毒灭菌运输车.
(2)生活垃圾处理控制措施
扩建老虎冲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处理能力为2000t/d ,占地2480亩;扩建北部大辛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处理能力为2500t/d,占地3080亩,扩建南部老虎冲,北部大辛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主要解决五个中心城区和四个郊区的生活垃圾.
建设三县一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三县一市政府所在地城镇生活垃圾.在新民市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400t/d的垃圾填埋场;在康平县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300t/d的垃圾填埋场;在辽中县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150t/d的垃圾填埋场;在法库县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400t/d的垃圾填埋场.
建设三县一市生活垃圾转运站,解决三县一市各镇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堆存问题,最终将生活垃圾运至所在区域的无害化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建设望花垃圾转运站,接纳铁西区(部分),大东(部分),于洪区和皇姑区生活垃圾,日转运能力为2000吨.
建设高官台垃圾分拣中心,处理规模578t/d,主要为垃圾堆肥,焚烧,填埋提供保障.
3,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
(1)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措施
建设含铬废物处置利用工程,本项目采用先进的化学方法一次性彻底解毒铬渣,然后以解毒处理后的铬渣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常温特殊发泡,固化专利技术生产免加气轻体非承重砌块墙砖.本项目实施彻底解决危险废物铬渣堆存给环境造成污染问题.
建设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置系统工程,对废旧电子电器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装备,回收利用有用的资源,减少填埋和焚烧量.项目年处理20万台废旧电器装置.
(2)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措施
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60吨,利用生活垃圾制造有机复合肥示范工程.
4,推进集中控制
对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产生的固体废物实施就地收集,就地处置处理的集中控制措施,建立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分类,贮存,处理处置系统,严格控制新的污染.
5,强化固体废物管理
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管理系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将居民生活垃圾中的食物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利用物资(干垃圾)分类收集,逐步推广建设相对集中的,具备分类收集功能的小型压缩式生活垃圾站;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采用后装压缩式收集车和车厢可卸式收集车,中转运输车辆采用大型后装压缩式和大型车厢可卸式垃圾转运车.
建立完善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建设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系统,搭建固体废物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沈阳市固体废物管理数据库,建立废物交换信息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处置利用技术方法与设施的最新动态等.通过搭建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为沈阳市固体废物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提供数据和技术依据.
(六)强化声和辐射环境保护,改善声环境质量,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十一五"期间的声环境保护实施"一规二管三治"的三大措施.通过规划和审批预防噪声,强化管理控制噪声,加强治理消除噪声.保证沈阳市内建成区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及新城子,苏家屯,辽中,康平,法库,新民等城镇5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和60%的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100%安全监管,放射性废物100%安全处置;90%电磁辐射单位申报登记.
1,合理规划布局,预防噪声干扰
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包括道路,居民区和居民楼内的二,三产业),区域开发及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用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噪声干扰.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区,在规划设计时,不再将住宅楼的一楼和二楼作为有噪声污染行业的商业网点.规划专用区域或建筑用来集中发展饮食娱乐服务业,从源头上杜绝新的噪声扰民问题.
完成噪声功能污染工业企业的搬迁或转产工作,功能区内不得再新建,扩建,改建有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
在城市道路改造及建设方案中,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噪声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建设中要尽可能与居民住宅楼,小区保持合理的距离,临街建筑应主要以商店,餐馆或娱乐场所等非居住性建筑为主,对不得不在道路两侧建造的居民住宅,建筑设计时要合理布局,通过设计临街公共走廊,封闭阳台,安装隔声门窗等措施来扩大道路与人居建筑之间缓冲区的距离,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
(2)加强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声源影响
①加强交通噪声控制管理
制定地方性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沈阳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适时调整《沈阳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图》,指导达标区的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管制,市区二环以内,禁止机动车鸣笛;除特种车外,禁止使用车外声响装置;严格禁止高噪声(如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 机动车通行,限制重型车和大型车的行驶时间,路段和车速;提高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交通法规意识,在车辆年检中增加噪声检测,对噪声超标的车辆限期整改;发展公共交通,减少道路的车流量,降低交通噪声水平;加强道路维护,保持路面平整完好,减少由于路况差产生的噪声.
②加强二,三产业噪声控制管理
加强第二,三产业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禁止审批在居民小区和居民楼内建设的产生噪声污染的娱乐业,饮食业,加工,修理厂;所有在城镇人口集中区内兴办娱乐场点和排放噪声的加工厂采取相应的防噪减噪措施,限制夜间经营时间,达到所在辖区内的噪声功能区标准,并使附近居民满意;居民区原有一楼和二楼商业网点中,存在噪声超标排放的,要进行限期治理;治理后仍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改做其它行业(不产生噪声污染的);居民住宅区内的小作坊,小工厂和居民楼下的铝合金加工点,汽车修理厂等严重影响区域声环境质量的项目实施逐年搬迁,关停,确保声环境质量达标.
工商部门在审批可能产生噪声项目时,要求提供环保部门的意见再发照,已发照的在年检时,要求提供环保审批手续,彻底解决有工商执照,无环保手续业户的噪声扰民问题.环保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杜绝新的污染源.
③严格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环境管理
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噪声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低噪声施工机械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机械的产品噪声标准;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开工前,应向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提交环保噪声申报表,切实落实噪声控制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需要在夜间突击施工的工程,应事先申报,待批准后方可进行,并尽量选择产生噪声值低的工作.同时要公告周围的居民,以求得居民的谅解,对确实存在给人民群众带来影响的,按噪声超标倍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但在特殊时期(如中,高考期间),建筑施工单位必须无条件停止一切夜间施工作业.
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噪声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低噪声施工机械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机械的产品噪声标准;依法严格夜间施工的审批,并由施工单位公告周围的居民,以求得居民的谅解,对因技术等原因确实难以避免的噪声,施工单位与受影响居民协商解决并报环保部门备案.但在特殊时期(如中,高考期间等),建筑施工单位必须无条件停止一切夜间施工作业.
④继续创建安静居住小区
深化"十五"期间创建安静居住小区的工作成果,"十一五"期间每年创建20个安静居住小区,从条件好的小区转向基础条件差的小区, "安静社区"创建设工作,争取到2010年创建10个"安静社区".
⑤扩大达标区建设
在巩固"十五"期间达标区建设成果的同时,在建成区内继续建设新的达标区,并根据噪声功能区划的变化和建成区的扩大调整已建的达标区,在建设1,2类区达标区的同时,开展3,4类区达标区建设工作,2010年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确保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完成.
(3)强化噪声治理,消除噪声影响
①架设隔声屏障,安装隔声窗,减少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
城市内低层临街居民楼道路两侧建设绿篱复合低声屏障工程,并对现有人居建筑外的交通干线(如东西快速干道,沈阳市二环路等)两侧安装声屏障,居民楼临路一侧安装隔声窗.
②建设低噪路面
在东西快速干道,大二环等噪声扰民的路段开展建设减噪路面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在每年的道路建设中铺设1%的吸声路面,并根据实际效果逐年推广,争取在源头上减少道路交通噪声.
③限期治理噪声扰民单位
要求影响周围居民的噪声超标单位进行限期治理,并对治理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保证治理进程和治理效果,并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不再发生噪声超标和扰民现象,逐年减少噪声超标单位的比例,2010年100%的工业企业,92%的三产业噪声源达到标准.
(4)加强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监管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提高安全和法律责任意识,环保,公安,部门要依法行使职责,建立沟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消除放射性安全隐患,杜绝放射性事故发生,确保我市放射环境安全.
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申报登记工作并使之制度化,组织宣传和培训活动,建立健全放射性事故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依法分类管理,建立放射环境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要求放射性单位依法采购,使用,运输,贮存,处置放射性同位素和使用射线装置.定期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单位进行检查,严格查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确保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100%处于依法安全监管,废放射源100%安全处置.
(5)建立电磁辐射管理体系
建立覆盖全市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辐射源申报,登记和年审制度,实现全市90%以上的电磁辐射污染源申报登记,依照相关法规和省环保局的委托对电磁辐射污染源进行动态管理.
(七)强化农村农业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有机,绿色食品的种类及种植面积,加强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年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和生物农药用量,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基本解决农村与农业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使农业和农村的主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国家生态县的标准,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大农业.
到201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农业体系良好运转,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农产品综合经济实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部分县市达到国家生态县要求水平.
1,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全面启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1)启动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
按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要求,各县(区)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到2010年,80%县(区)达到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
(2)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统筹城乡和谐统一发展,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和睦的环境优美乡镇.建设1-2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00个环境优美村,80%的乡镇全部达到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标准.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引导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建立,促使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采取"绿化,净化,美化"措施,解决村镇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采取道路的"硬化,亮化"措施,解决"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和"行路难"的问题;采取"改水,改厕,改坟,改殡"措施,解决饮水困难,厕所不卫生,铺张浪费和土地占用等问题;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减轻空气污染;进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促进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良性发展.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工程,主要进行环村林建设,街路绿化,村周荒山荒地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村内隙地绿化,庭院绿化,休闲森林绿地建设,宅旁绿化,单位庭院绿化等.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乡镇政府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市农村普及自来水,普及卫生厕所,到2010年,全市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暂时不通自来水的地方的农村水井和家用自吸泵式水井要100%达到饮用水标准;农村的90%厕所完成卫生厕所改建;
(4)强化废水和生活垃圾处理
加快农村污水治理进程,除在各郊区,县政府所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外,对城镇以外的广大乡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氧化塘,稳定塘,芦苇塘等简便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镇居民集中区域进行生活污水的收集与集中处理,使乡村的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的污水处理率达到80%.
针对生活垃圾,应"分散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处置",由专业部门统一清运和集中处置,力争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在每个小城镇建成1~2个规模适当的垃圾处理场,到2010年生活垃圾的处理率达到80%.
完成200个中心村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卫生厕所改造及道路硬化建设,200个中心村实现卫生养殖,安全种植.
2,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采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节水,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控制残留农膜污染,秸秆综合利用和强化管理等六大措施,科学有效经济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建立起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中心,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养殖业模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0%;在北部农牧交错带生态农业建设区发展"养殖-回收利用-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大力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养殖工程.2010年建成"四位一体"生态养殖工程100处;对现有畜禽养殖点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实行畜禽废弃物达标排放,对不合格者勒令限期治理,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对畜禽屠宰和加工厂点的废物依法进行限期治理,实现废水100%排放达标.
(2)推广农业节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科学耕作,降低农田土壤侵蚀和流失.对全市各种水利设施系统进行改建和配套续建,着力搞好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应用和推广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调整农业用水价格,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逐年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3)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继续推广实施沃土工程,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高磷肥,钾肥的用量,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因地制宜推广多种秸秆还田实用技术;以作物专用肥为载体,重点开发应用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生物肥等新肥料,示范,推广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到2010年,各县(市)化肥使用强度低于200千克/公顷,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
(4) 防治残留农膜污染
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通过废膜回收,加工利用的方法,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消除污染,净化田间的目的,至2010年,农膜的回收综合利用率达到90%;研究开发在各种环境中都可以降解的塑料膜,并且要求塑料膜降解和灰化后不会对土壤和空气产生毒害,逐步解决农业塑料"白色污染"问题,
(5)秸秆综合利用
目前,全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不足50%,每年有50%左右的各种农作物秸秆被焚烧或废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采取秸秆还田和利用加工饲料,秸秆气化,加工有机肥,秸秆栽培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措施,使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于2010年达到85%以上,
(6)强化管理
实施"禁养区","限养区"工程,确保畜牧养殖业的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种养沼相结合的生态农业.
3,规划乡镇工业布局,建设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以区,县(市)为基本控制区域,对现有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进行布局调整,按照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现状,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建设乡镇生态工业园区,优化结构,合理集聚,促进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把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园区实施集中供热,集中治污,努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发展绿色食品为导向,继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率.
将沈阳市的农业划分为五个生态农业建设区,即西北部生态功能保护区,北部农牧复合建设区,东部低山丘陵特色农业区,中南部平原农业发展区,近郊都市农业建设区.
西北部生态功能保护区以林业建设为主;北部农牧复合建设区配合林业工程及畜牧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东部低山丘陵特色农业区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建设并形成水果,食用菌,中草药,小杂粮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品生产基地,及生态旅游基地;中南部平原农业发展区为沈阳市商品粮生产重要基地,主要建立优质稻米,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近郊都市农业建设区以发展外向型农业,都市农业为主,依靠便利的交通环境,重点建设水果,花卉,蔬菜等园艺生产加工基地,并建立农业高新区.
(八)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以环境科研为保障,为环境改善和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与管理体系为根本,以强化执法为手段,增强环境监管能力;以环境监测为依托,以信息建设为基础,建立环境动态和快速反应监督系统;形成"一法三监"(法规,监察,监测,监控)的环保管理体系,提高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和执法能力.
1,强化环境科技,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解决生态市建设和"十一五"环境主要问题为基本目标,凝练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深入系统研究,重点突破具有影响的关键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
到2010年,为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先进的环境科技支撑,进一步完善环境科技研究体系和创新环境,实现环境科技工作由"跟踪应急型"向"先导创新型"的转变,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监督执法等提供强有力的环境科技支撑,培养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和在国内有影响的科技精英,环境科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如下八大方面的环境研究:
(1)水环境改善与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沈阳市主要水体在既定目标下的纳污能力,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利关系及地下水污染控制,水面覆盖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环境用水需求和水的补给,河流水生生物修复关键技术及措施,水生态廊道建设关键技术及措施,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和示范工程,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措施,地表水生物多样性和预警等方面的研究.
(2)空气环境改善与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PM10污染源解析及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大气污染源排放与环境空气质量间的量化关系,燃煤的洁净化及提高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清洁能源及其利用,在线监控关键技术与装置,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措施等研究.
(3)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措施及示范工程研究
区域生态功能的合理布局及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与措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及装置,小城镇及村庄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措施,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和控制关键技术措施等研究.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及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一批实用技术,解决铬渣山,污水处理厂污泥,垃圾焚烧等历史遗留问题,搭建废物管理,交换信息平台.
(5)声环境质量改善与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噪声污染的特点,确立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路线,进行噪声源控制技术,降低道路噪声的关键技术和城市噪声阻隔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
(6)循环经济研究
循环经济保障及实施体系,重点行业关键连接技术,点(企业)线(行业),面(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示范,企业内部和企业间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循环互补关键技术,高能耗和污染大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7)绿色GDP核算,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等领域前瞻性研究
开展城市绿色GDP核算体系,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与人体健康关系,地表水生物急性毒性评价体系,沈阳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状况及控制对策,沈阳市环境热污染监测与评价体系等研究.
(8)环境标准及政策保障体系研究
进行地方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补偿机制及标准,积极治理二氧化硫的经济政策,排污交易政策,环境保护项目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收费政策,固体废物处理产业发展的收费,税收,财政,金融信贷,投融资等经济政策,中水回用政策及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2,建立健全地方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制定和实施符合地方实际的环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和政策,如沈阳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沈阳市中水回用管理办法,沈阳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沈阳市分区污染控制管理规定,沈阳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规定,沈阳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沈阳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沈阳市污染源环境信息化管理办法,沈阳市环境质量信息化管理办法,沈阳市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办法,沈阳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沈阳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等.
3,强化环境管理
大力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建立基于环境会计和排放绩效的企业环境报告制度.
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机制和工业类项目环境保护准入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继续做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4,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市监测中心站实验室大批量,高效率的自动化分析水平,争取硬件基础建设达到全国一流,仪器设备配置符合国家规定的二级站要求,具备相当国外同等实验室的监测能力;帮助促进各区县级监测站重点发展符合区域环境特点的监测能力,并按照国际标准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国家认可实验室.
(2)强化水和空气环境监测
全面扩大环境质量监测覆盖面.到2010年,全市环境质量监测要实现地域和监测项目的全覆盖,即全市建成区,8个区县(市)政府驻地和41个乡镇政府驻地均要开展环境空气监测;对全市区域内2条河流——辽河,浑河干流,24条一级支流及32个湖泊水库均开展水质监测.
大气监测方面,建成区再建4个大气自动监测点位,建成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新民市实现空气质量日报;建设6个自动监测点位,每个郊区县至少建成一个自动空气监测点位;开发数值预报系统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增加有机物,臭氧,一氧化碳监测项目.
(3)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力度
对全市大型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水,气自动监测,对18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污染源调查基础上全部实行监督监测,并将污染处理装置纳入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次,增加监测项目,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
(4)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在各县(市)推广大气环境质量的自动建设,至少在新民市建成1个大气自动监测点位,实现空气质量日报,其他县有条件的也要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系统.
在浑河下游建成1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点位的基础上,在辽河出境断面建设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浑河,辽河实现水质自动监测和质量周报.
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交通干线和功能区噪声的自动监测,在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立一套交通道路环境自动监测控制中心系统,建成14条主要交通干线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和7个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对环境噪声实行实时监测.
积极推动污染源在线监控,在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立一套污染源废水,废气在线自动监测(控)中心平台系统,选择污染负荷较大的重点源,重点区域主要工业污染源的污染节点增设水,气各20套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对原有电厂和热源厂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新建,扩建的电厂,热源锅炉必须与主体工程一起完成在线监测装置.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80%.
(5)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建成覆盖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站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监测数据处理和监测信息的数据库化和网络化.建成市站为数据处理中心,各区县站和企业站为数据信息来源的网络.
(6)环境生态监测
开展土壤例行监测,农田环境污染监测,生态监测,对生态类型的地面监测要实现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手段的综合运用,科学评价生态环境状况及预测其变化趋势.
5,环境信息化建设
建设城市"数字环保"系统,构建统一的核心数据库,基本含盖污染源管理数据和城市环境质量基本数据,完成对环境管理业务的数据流的梳理和规范;建设新建项目环境管理系统,污染源环境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管理系统,机动车尾气噪声管理系统等环境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城市环境质量管理分析软件和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在环境管理应用技术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一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申报和信息发布,二是利用IC卡进行污染源身份和信誉管理,三是在环境监理和监测现场应用掌上电脑(PDA)现场信息查询和输入,四是开发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RS卫星遥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依托的分析管理系统.
6,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顿,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加强联合执法,充分发挥金融,工商,供电,供水等部门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的积极性.
完善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强化环境违法案件向司法机关移送的力度,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的长效机制.
(九)加速环保产业发展,为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加强体制创新,制定符合市场机制的,有利于融资的,能够科学发展的环境保护产业新机制;制定政策,充分吸收国际,国内,团体,集体,个人的资金,用于环保产业的建设,管理,运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合理的环保产业生产流通秩序,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和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培育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技术推广转让机制,通过环境法规,标准,技术政策,示范工程和重点技术引导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保制造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优势的环保企业.
(十)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将环境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环境安全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快速反应体系,有力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开展污染隐患排查,防范于未然;建设全国一流的监控和监测体系,具备全项目监测能力;为事故处置提供科学可行的办法
1,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继续加大环境安全应急能力建设投入,重点装备区县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形成市区两级互相补充和相互协作的水,气,辐射应急监测能力.
健全区县级环保部门应急处置能力,硬件方面确保其至少配备一辆应急监测车,装备个人防护用具,通讯指挥系统并具备一定的流动/现场监测能力;在软件方面,促使各区县环保部门组建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组,拥有有效的现场决策,应急处置和监测机制,能够做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地区内发生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同时市站也应根据对沈阳市本地区本时段情况的分析,适当增设应急监测项目,完善自身应急监测能力.
2,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完善以"12369"环保举报和应急接警中心为主的快速响应环境安全应急系统,将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纳入制度化管理.
3,建立健全应急监测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
在环境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并定期更新相关数据库,进一步掌握本区域内危险化学品和污染物清单,采取定期,随时抽查及针对性监控措施,及时发现环境污染事故萌芽,在最大可能上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搜集沈阳市扩散模式相关参数,建立污染物扩散模拟系统,分析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以便污染事故发生后采取应对措施.
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包括生态建设项目,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水环境保护项目,空气环境保护项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项目,噪声控制项目,农村农业环境保护,环境科技及环境监控管理能力建设等九大类,70大项,投资129.89亿元,详见表5-1.项目类型,名称,建设内容,投资,建设年限,责任单位等详见附表.
(一)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主要为9项,预计总投资108700万元.包括浑河生态河建设,卧龙湖自然恢复,七星山生态恢复与建设,生态廊道及斑块建设,沙化土地治理及农牧过渡带生态恢复,科尔沁沙地前沿防风固沙生态林带建设,污染土地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
(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项目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项目主要为18大项,总投资169900万元.包括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3个循环型生产链,10个循环型生产企业,5个城市中水厂,10个中水洗车厂,100个中水回用点,9个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
表5-1 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及投资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数
投资(万元)
1
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9
108700
2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项目
18
169900
3
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8
82580
4
空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8
874300
5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重点工程项目
8
64500
6
声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3
3000
7
农村农业环境保护项目
7
51500
8
环境科技,监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
9
9000
总计
70
1298980
(三)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为8大项,总投资82580万元.包括环城水系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满堂河扬官河张官河白塔堡河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细河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蒲河水质改善,辽河及其支流水质改善,污染源治理.
(四)空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空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8大项,总投资874300万元.包括集中供热项目,搬迁改造项目,除尘脱硫项目,清洁能源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项目,控制扬尘项目,机动车尾气控制项目等.
(五)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重点工程项目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重点工程项目8大项,总投资64500万元.包括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医疗废物污染控制等.
(六)声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声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3大项,总投资3000万元.包括声屏障安装工程,低噪声路面建设项目,创建安静小区等.
(七)农村农业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农村农业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7大项,总投资55000万元.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工程,"四位一体"生态养殖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工程,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绿地建设工程,生态村建设工程等.
(八)环境科技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
环境科技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9大项,总投资9000万元.
其中:环境科技重点研究项目7大项,总投资800万元.包括水环境改善与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空气环境改善与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和示范工程研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及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声环境质量改善与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循环经济研究,绿色GDP核算,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研究,环境标准及政策保障体系研究等;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项目2大项,总投资8200万元,包括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
六,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由政府领导,管理机构,行业专家,规划部门,宣传机构及公众代表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报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市政府领导是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最高领导机构;各管理机构对政府领导负责,并负责对规划相关内容的实施及监督管理;行业专家作为政府的智囊团,为政府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规划部门作为规划的编制单位,负责规划的解释及实施;宣传机构及公众代表负责监督和反映公众的意愿.
特别是要常设专家组,在技术上对规划的制定,实施予以指导,对规划预期效益进行评估,为领导机构项目管理,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二)强化管理,建立各级政府和领导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管理体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群众参与"的运行管理机制,全面建立和推进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绿色政绩(绿色GDP)考核制,环境保护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重点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把"十一五"环境保护指标和规划目标的完成程度纳入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及行业主管部门绩效考核中.
(三)加强开放,建立多种融资渠道
加大政府财政对环保的投入,形成政府财政和部门资金拉动作用.建立稳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利用经济利益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改变单纯依赖政府投资,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团体,金融机构等相结合的三废处理的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利用世行贷款,国债资金和一切有利时机对外招商引资,以合作,合营等多种形式更多地争取外商对我市三废处置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征收三废处理费,向居民和单位征收一定的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处理费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途径之一,它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通过征收垃圾和生活废水处理费来补充处理资金的不足.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规划项目安排上,要注意市场化运作,确保各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并投入使用.
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组织项目建设,通过组织领导,政府,世行贷款,国债资金,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渠道筹集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四)加强环境政策法规建设
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必须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和制约全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影响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瓶颈,制定适宜的政策标准规章制度.为此,我市将根据创建生态城市与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方向和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将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安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等环境质量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公众参与,提高环境意识
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环境警世教育力度;建立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发挥环境保护投诉电话的作用,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发挥环保自愿者联合会的作用,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开拓国际环境科技合作工作领域,创新工作形式,依托重点环境工程,重点环境研究项目,吸引国际专家来沈工作,吸收国际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引进国际领先的环境保护技术.
沈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沈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