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实验中学教师备课用纸
中国古代寓言三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教学<>和<>两则寓言.
2,理解两则寓言中的重要字词.
3,初步学会归纳寓言的寓意.
4,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和形式地模仿别人的危害.
二,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导入新课.
寓言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写人,另一种是写人格化了的物.<>和<>是写人的;<>是写了人格化了的动物.
寓言三则:三篇寄托着深刻含义的小故事.则:量词,篇.
(二)教学<>.
1,指导学生看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
<>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孟轲和他的弟子编著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7篇,每篇分上下两部分.散文长于辩论,善用比喻,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辞锋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些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流畅.
3,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难.
4,师生共同讨论,解答疑难.
5,古今词义比较.
①或告之曰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
②是非君子之道 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多用判断词
③挈妻子而去之走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男人的配偶
然后教师小结:由于时代的不同和语言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词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很不相同,有 的则完全相反,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做"古今异义", 人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它们的变化和差异.
6,参照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①翻译方法指导:在翻译时不要只译文章大意,要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便于直译的也要联系上下文恰当地意译,使其符合原意;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适当补充;跟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要变换过来;有些专门名词,不必翻译.
②指名学生口译,使其学生评议,补充.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应该做的事."偷鸡的人说:"请让人减少偷鸡的次数,以后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再停止(偷鸡)吧."
如果你知道那样做不合道义,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了,为什么还要等明年呢
6,分析课文,讨论寓意.
① 明确:一个"攘鸡者"对自己偷鸡的错误行为,不是立即彻底改正,而是想采取减少偷鸡的次数的办法慢慢改正.
②文中"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这句话有什么讽刺意义
明确:讽刺了"攘鸡者"对自己的错误所采取的荒唐可笑的态度.
③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有了错误,要痛下决心,迅速,彻底地改正,绝不迁就,姑息.
7,规定几分钟,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则寓言,直至会背.
(三)教学<>.
1,指导学生看注释③④,然后教师补充:
选自<>.<>是战国时哲学家庄周和他的弟子的一部蓍作集,道家经典之一,也称为<>.全书今存33篇.文章大量借助寓言阐发哲理,富于想象和夸张,文笔变化多端,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代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反映了没落 的奴隶主贵族的绝望厌世情绪,在哲学上表现为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态度,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历史上也起过某种积极的作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