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营养系 蔡美琴 _ 对骨质疏松者我们只需要补充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的这种说法正确么? 骨质疏松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 ,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影响骨量的因素包括遗传与环境因素。人种、性别、年龄、体型等是不易改变的,而环境中许多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先天或后天的 营养素(主要是构成骨骼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缺乏,都可造成骨代谢的障碍,使骨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因此, 骨质疏松症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男性和老年女性(绝经超过十年)中,营养对骨丢失的速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骨折的预防对策包括运动疗法、食物疗法、药物疗法、理学疗法等,其中,食物疗法的重要性占了约 30%的地位。 一、钙营养与骨质疏松的防治 钙摄入量与骨量的关系 骨密度低不完全是一种钙缺乏病,钙摄入只是许多影响骨密度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包括内分泌状况、年龄、体重、体力活动及钙吸收率等。但提高钙和维生素D干预措施简便易行,花费不大,而且对大部分人群是安全可靠的。 _ 钙是影响骨量的重要膳食因素,钙缺乏的原因有原发性负钙平衡(饮食缺乏)和继发性负钙平衡(需求增多、吸收降低或排出增多)。 (一)钙摄入和青少年期的骨矿化 _ 在青少年期适度增加骨矿化程度可持续到骨质达到其峰值的成年早期。如果峰值骨密度越高,则在闭经期及其以后一直延续到老年期的骨密度而使得骨折的危险性降低。 _ 有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补钙临床实验的结果,如补充不同钙剂的吸收率可能不同,与碳酸钙比较 ,柠檬酸苹果酸钙吸收率更高(26%对比36%)。临床试验的样本量是否够大,可以按试验对象以往的膳食钙摄入水平的高低来分层进行比较;补钙前的低钙摄入史可能同时影响钙吸收率和骨的更新,这在短期临床实验中显得尤为突出。其他重要因素有激素水平的变化、体重、吸烟以及体力活动类型等。 在青少年时期不仅长骨骼,而且要增加骨密度,因此钙的需要量大, 在 35岁左右达到骨量的峰值。 40岁以后钙的吸收率和骨骼保留钙的能力均下降。日常摄入量越高其峰值越高,骨峰值越高则老年时骨质疏松症发生概率越低。因此,少年发育时期良好的钙营养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 (二)钙摄入和成年生育期骨峰值的保持 _ 成人体内含钙约 1200g,其中99%与磷形成羟基磷灰石存在于骨及牙齿中。其余1%的一半于柠檬酸螯合及与蛋白质结合,另一半以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和体液中。骨骼中的钙不断与其他部分交换,幼儿时的全部骨钙1~2年更新一次,成人每日约更新700mg,当摄入钙不足致血钙降低时,骨钙可给予补充。 _ 骨骼中妊娠和哺乳被认为对达到和维持峰值骨质的高度有重要影响。在妊娠和哺乳期,有相当可观量的钙从母体转移至胎儿或婴儿。妊娠和哺乳期都伴随有母体内分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雌激素和催乳素水平,而两者均与骨密度的变化有关。 在足月妊娠过程中,母体约有 30克钙输送给胎儿。这种对钙的需求可通过增加母体从肠道吸收钙或减少尿钙排泄等方式来满足。由于妊娠最后三个月的雌激素水平较高,以及因妊娠体重增加所致的骨负荷增高,骨质还可能增加。一些检测妊娠期间骨密度变化的研究,尤其是那些横断面研究,有关妊娠期骨丢失的结果不一致。多数研究发现在妇女怀孕过程中没有大量的骨丢失。产次多与骨密度高和骨折危险低之间的关联,部分地是与妊娠期体重增加有关。 __ 少女怀孕时,由于胎儿和母体的骨骼同时面临成熟和矿化过程,可能会导致母体骨密度降低及增加绝经期骨丢失的危险性。 _ 哺乳期妇女对钙的需求与母乳的量及喂养时间有关。完全哺乳 6个月估计消耗母体骨骼中的钙约4%~6%。 _ 与妊娠期一样,有关哺乳对妇女骨矿物质含量及骨折危险性影响的横断面和回顾性研究结果也极不一致。在五项不同哺乳期骨密度的纵向研究中证实,随着哺乳期的延长,骨丢失较明显。也有研究发现,在哺乳早期和延长哺乳期时骨质迅速丢失,其后随着断奶和月经的重建,骨矿物质开始恢复。 (三)老年人膳食钙摄入与骨质丢失
©2010 馆档网 (guandang.org) tousu#guandang.net
|
- 骨密度低的原因 > 营养与骨质疏松的防治(图)
-
营养与骨质疏松的防治(图)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10-2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