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庄户村“创新型科普社区”创建方案
一、柳庄户村背景
__ 龙湾屯镇柳庄户村位于顺义区东北部,紧邻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周边有顺义区民兵训练基地、安利隆山庄、知青部落等旅游景点,全村160户,常住人口347人。近年来,在镇村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花卉、反季节草莓、特菜、休闲旅游业等,使该村经济发展迅速,通过率先应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浴室,实施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新型吊炕技术等使村民的生活因为科技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激发了村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全村科普氛围浓厚,村民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文化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该村顺利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型村庄的预期规划建设,并通过市、区两级有关单位验收,还获得了北京市环境优美村、顺义区科普示范村、顺义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先进村、先进基层党支部、产权制度改革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新型村庄的典范,原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多次到该村实地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争创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龙湾屯镇党委、政府及柳庄户村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与“一助一”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接洽,使其对创建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一)、社区资源分析
1、依托有利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柳庄户村所在的龙湾屯镇确定了“工业立镇、旅游兴镇、绿色富民”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现代观光休闲旅游业,该镇被北京市评为七大果品乡镇之一,每年一度的矿泉樱桃采摘节和“牛奶”草莓采摘节更是吸引了八方的游客,自2006年第一届采摘节开幕至今,柳庄户村承担历届采摘节的筹备、采摘、游客接待等工作,仅樱桃采摘就为果农带来了600万元收入。特别是配合观光采摘节的开展,该村积极引导村民种植新型百合、牛奶草莓、特色瓜菜等,目前4栋草莓与特色瓜菜实行四季轮种、30栋百合年可产百合花30余万株,伴随其良好发展,成立了北京市翠柳果品产销合作社,并打出了“翠柳”、“龙湾”等知名品牌,对果品进行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利用品牌战略使该村特色种植业增加了附加值、提升了知名度,在北京市民中得到好评,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2、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龙湾屯镇旅游资源丰富,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安利隆山庄、知青部落、顺天庄园、顺义区民兵训练基地都位于这里,每年可接待30余万游客,柳庄户村在该镇“打造生态旅游镇”的方针指引下,不断挖掘特色旅游资源。
(1)以柳为主,多措并举打造、传承柳文化。据说,柳庄户村因为柳树品种众多而得名,但在文革期间大部分的柳树已被砍伐殆尽,柳树所剩无几。为了重塑源远流长的柳文化,该村多措并举打造独特的柳韵,目前,已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4个柳树品种,2600余株柳树,将利用2至3年时间将我国的50多个柳树品种全部引进到该村,在创建工作中将利用众多品种的柳树在该村打造名副其实的柳荫长廊,并在长廊周围摆放科学常识、健康生活、节能环保等内容的科普展板、设置10个“翠柳”科普标识,让人们在绿色柳文化中学到适用的科普常识,感受到浓厚的科普氛围,同时,倡导在每家每户的庭院中种植各种柳树,让村民时时刻刻感受到柳的气息,柳的韵味,并依托柳树资源大力发展柳编、柳艺、柳枝花卉等产业,使该村因柳而得名,因柳而闻名。
目前,已在村东南侧建设“绿柳休闲园”,该园总占地面积150亩,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垂柳渔家”:在村东南侧柳树旁已建成3个特色垂钓鱼池,分别放养鲤鱼、草鱼、鲟鱼等特色品种;鱼池西侧建设占地面积为230平方米集渔具租赁、游客休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设施的营业中心。
第二部分,“绿柳农庄”:目前已有日光温室34座,种植花卉、草莓、特色瓜菜等,草莓采摘期从1月1日至5月31日,原生态瓜菜采摘期更可长达全年,并解决了30个村民就业。
第三部分,“春柳农家”:在村东北侧(杜龙路东侧、昌金路南侧)已建成农活体验园。该园设置了50个石磨、石碾,让现代人体验用石磨、石碾等原始工具加工农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此感受原生态农业的乐趣,并解决了25人就业。
(2)以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现代农民生活改善为亮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柳庄户村距离市区虽然相对偏远,但村民的生活却处处呈现出现代化的气息。该村建造的顺义区首家高标准太阳能浴室每天可供100人洗浴,拥有自己的秸秆气化站,家家都用上了秸秆气化灶,村内全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使农民洗澡、做饭、夜间照明全部采用绿色能源,使远离城市的村里人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绿色、节能、环保的舒适生活。
柳庄户村还成立了“农民果蔬田间学校”,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2008年累计开办6期培训班,培训学员200余人次。通过组织农民培训,提高了农民自觉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增强了提出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觉带动示范和辐射能力;提高了团结协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该村在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里有专门的科普图书室、电教室、科普宣传栏、宣传墙、科普文化广场,使村民在休息、娱乐时都能感受到科学普及的浓厚氛围,在村领导重视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的浓厚氛围中,也激发了农民学习科普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的热情,村民焦自忠通过到村科普图书室的学习,了解到吊炕技术,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钻研、实践,把传统吊炕改良为暖气吊炕,将暖气水胆安装在炕体内,利用水循环带动各屋的暖气片热起来,不仅取代了土炕、土暖气和火炉等传统取暖设施,还把吊炕与暖气、厨房、浴室及生活用水相结合,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而该吊炕将农村常见的秸秆作为燃料既节约了能源、又美化了环境,每铺炕每年可节约燃料费用2000元,不仅如此,革新后的吊炕比正常的吊炕又能提高室温2至4摄氏度,比原有的土炕大约提高室温6至8摄氏度。“省柴、省煤、省事”是该村农民对“暖气吊炕”最朴实的评价。目前,此种吊炕在该村100%的家庭应用,在北京市被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实现了应用和结构创新,为改善农户冬季取暖环境,提高卫生条件,促进农民科学、健康生活做出了贡献,市区领导多次前来调研,焦自忠本人也荣获“京郊新农村建设十大创意”奖,并申请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