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总2268)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3年12月9日
陕西苹果产业化探索依靠科技进步的新路子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苹果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苹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2年底苹果面积554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392万吨,居全国第二,总产值115亿元.基地县苹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0%,部分县达到70%以上.但是,陕西全省的苹果出口每年只有12万吨,仅占总产量的0.3%.用国际标准衡量,优果率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不足5%,仅是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十分之一.苹果的品质问题,已经成了严重制约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果农增收的关键问题.2001年开始,科技部结合科技扶贫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陕西延安市的5个苹果主产县示范推广了"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技术上从北京聘请张显川同志做首席专家,管理上由延安市科技局具体组织,延安市园艺站实际操作,将苹果高光效修剪技术,果实套袋技术,三维有机肥和反光膜使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组装配套后进行示范推广.两年来,8个核心示范园示范效果突出,推广示范园数量迅速扩大,综合配套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技术辐射作用明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这项技术的成功示范引起了陕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进行大面积推广.
基本做法: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抓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把农民增收摆在首要地位,必须让农民在实践中自己主动去做.在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中,总结出了"突破发展瓶颈,组装配套技术,专家示范带动,培养乡土人才,制订技术标准,坚持长抓不懈"的基本做法.
1,科技要瞄准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所突破
通过调查发现,制约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果品品质,而光照不足,光效率不高是影响果品品质的瓶颈问题.据此,我们围绕生产高品质苹果这一目标,结合陕西的自然条件,将高光效树形修剪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生物肥技术等组合配套,形成了"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两年来,以张显川同志为首的专家组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适合陕北地区苹果生产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很快使这项技术本土化,变成果农自己的技术,果品品质问题迎刃而解.
2,示范带动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
两年多来,我们从科技扶贫经费中直接安排240万元,在做好技术服务,相关试验,技术规程制定,技术骨干培训的同时,安排了8个核心示范园.示范园的新增生产性费用采取均摊的办法,即科技扶贫补贴一半费用,示范果园户主自筹一半费用.这样,使示范园的果农与项目紧紧地捆在一起,增强了果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充分体现了参与式的扶贫理念,让农户参与到项目的实施中来.农民看到差异,看到效果,看到能为他们真正带来收益,他们就会自发地,自主地按技术要求学着做,技术就会"不推自广".
3,培养乡土人才,实现技术本土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民的培训和乡土人才的培养.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立体式培训模式,先后对相关县,乡两级领导,技术人员,骨干果农进行了培训,特别是在北京昌平专门为延安农校培养了两批44名学生.由于有这样一批熟悉家乡情况又经过培训的乡土技术人才,切实保障了该项综合配套技术的扎根落户和示范扩散,变"科技下乡"为"科技在乡".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技术内容改编为农民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的顺口溜,例如技术人员将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中理论性很强的"落头,提干,去大枝"等技术术语形象地改编成了"摘帽子,脱裙子,开窗子,卸膀子",虽然有些不雅,但农民朋友一下就掌握了改形的关键技术内容.
4,技术和生产的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按照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针对延安地区气候条件与生产水平,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共设置了27项试验调查,如树相对比调查,生长情况对比调查,果实生长对比调查,主要技术实施情况调查等等.目的就是科学地总结黄土高原区苹果高光效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延安苹果高光效修剪及配套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以及标准化生产的程序.这些技术标准经过生产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对指导果农按标准生产,按规范操作,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识和体会:
1,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首要目标是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协调发展问题.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效益.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突破质量瓶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切实提高经济效益,是科技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2,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培养和教育广大农民,尽快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农民知识化为目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技术的乡土人才,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和应用,使农民这一农业生产的主体迅速达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成为庄稼地里的"产业工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