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里表现的自然美意识
钱鸿瑛
"自然向人生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说明人为自然界的有机部分,也是主体;在人类社会劳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不断人化,最终都要为人类服务,做到"天人合一".这思想具有普遍性意义.而对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言,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旧中国长期以来是小生产的农业社会,千百万个体劳动者在广袤的田野上春去秋来,日复一日,起早摸黑地耕作着;而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极大,人们不得不注意与自然界的关系,与自然界的适应.所以无论在经济生活或精神生活方面,都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对大自然很早就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并且通过诗人,画家将自然美熔铸成艺术美——山水诗和山水画.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在中古就得到发展,其成熟比西方早得多了. 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风景在绘画中还只是肖像画,情节画的背景.如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远处以风景为背景只是起了衬托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风景画形成于16世纪至17世纪,最初见于荷兰绘画.风景画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其发生,发展总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客观现实息息相关.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说:"风景在绘画史上就决没有处于经常不变的地位.米开朗基罗和他的同时代人是轻视风景的.它在意大利的兴盛只是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末期,即在衰落的时期.同样地,对于17世纪以至18世纪的美术家,风景也没有独立的意义.在19世纪,情况急剧地改变了,人们开始为风景而珍视风景,……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法国的社会关系改变了,而法国人的心理也跟着它们一起改变了.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代,人从自然界获得各种不
同的印象,因为他是用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界的."从这段精辟的论述里,可看出两点:一是西方风景画的发展是在19世纪,远远迟于中国,二是风景画的兴起,发展变化,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和人们心理的改变而改变的.
就第二点言,中国山水诗画发展的情况也是相同的.中国人对自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还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客观,主观两方面.中国山水诗画的兴起,最初同长江下游的逐步开拓,江南河山愈益成为"人化的自然"密切相关.感觉的人化和对象的人化同是自然的人化,它们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形成的.马克思说:"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人"的感觉对"人"的对象的把握,是一次主体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活动,是一次主体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活动."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正唯如此,感觉的过程才成为一种享受.只有对自然景色的美有了欣赏,才有可能进入构思而成为艺术美.
自然美能反映于诗歌中,是因为四时景物的变化能触动人们思绪,情怀,能促使人产生创作冲动.
早在《礼记·乐记》中就说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是唯物主义因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萌芽.不过,它只说明了人的情感与外物的关系.魏晋以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西晋陆机从自己创作经验出发,总结出自然美对诗人情感的关系,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而梁代刘勰在研究了大量文学作品之后,更进一步阐明自然环境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影响.《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稍后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从上引足以说明自然美对文艺创作关系之密切.
从中国古典诗词之表现自然美看来,还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发展过程.这里,我只从诗经,楚辞来分析初期的自然美意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代表2500年前西周至春秋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所谓风,雅,颂,原来都是由音乐的不同而得名的."风"是各地方的乐调,有十五国风."雅"是周乐,是中央王畿(周朝的王所在地)的音乐,雅又分大,小雅."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诗经的时代,还是充满了迷信的时代.如周颂是祭神的乐歌,往往是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答谢神佑).其中有关于陈述农功,对农业生产比较细致的描写.如《载芟》开始九句:"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贪其馌,思媚其妇."这是写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场面:先兴除草木,再耕松土地.千对的入一齐耘田,低湿之地,田畔路径都有人耕作.父,子,兄,弟个个体强力壮.送饭的笑语声喧地走来了,是一些美丽的妇女.全诗是周王祭社稷(土谷之神)的乐歌,过程是先写农夫努力耕田,禾谷成长得到丰收,再写祭祀得福,最后表示对神的感谢.从诗中可以想象当时农业劳动的生产力还是十分低下,靠天吃饭,对神只敬畏情况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尚未充分地人化,人们也不可能对自然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所以在诗经里,没有出现专写自然美景的诗,大自然的景物只是作为一种比兴,衬托,象征之用.而且这些自然美和日常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又完全融于艺术美中.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