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快我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日前,由王珠瑛主席、方毅副区长带队,组织区政府办、区旅游局、进化镇、所前镇、新湾镇等部门负责人赴成都市锦江区考察。锦江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打造出“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区学习借鉴。
对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发展情况的
考 察 报 告
一、“五朵金花”的魅力所在。
“五朵金花”是指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为三圣乡)属下的五个村,包括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五个村位于成都东南市郊,地理位置是城市的通风口、规划上的城市绿地。锦江区从2003年初开始打造“五朵金花”,经过四年的努力,这里从过去的“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变为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特有魅力。2006年4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
——产业兴。“五朵金花”注重促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转变,拉动休闲经济、旅游经济发展。2004年以来,引进了成都维生、传化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37家入驻,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同时,发展自主经营的农家乐300余家。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8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
——经济旺。“五朵金花”围绕花卉、蔬菜生产经营和观光旅游项目开发,经济效益明显增长。花卉产值增幅达49.6%,经营税收由2002年40.1万元增加到2006年532万元,年增幅达307%。土地租金由每亩1500元上涨到2000元,土地拍卖价格由每亩50万元上涨到150万元,整个片区农户生产增值超过13亿元。
——环境美。“五朵金花”由点成片,各展芳姿,形成一个乡村旅游片区。这里的农村基础设施,完全按照城市建设标准,结合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打造,形成花在景中、人在花中的美妙意境,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别墅,掩映于绿树丛中,与青山碧水相互交融。“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五朵金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农民富。“五朵金花”为农民增收搭建了平台,提供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种稳定收入。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获1800元以上租金;农民房屋出租,每年可获3-10万元的租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可提取养老金,报销住院费。2002年,“五朵金花”片区的农民人均收入3543元,2006年达到7353.7元,红砂村达7850元。
二、“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
“五朵金花”是锦江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晶,通过以旅游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汗水,浇灌出了“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成都市、锦江区主要领导十分关心支持“五朵金花”项目的开发建设。“五朵金花”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2003年,为举办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锦江区委召开了18次常委会,专题讨论“五朵金花”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同时,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对农户实行“1+1”的挂钩帮扶,帮助农户提升旅游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
2、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为打造好“五朵金花”,锦江区把科学规划作为头等大事,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博士团”,对“五朵金花”的发展路径、产业定位、建设风格、景观点缀进行全方位的论证、设计。坚持创新思维,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此制宜,围绕城市反哺农村,农业反哺旅游的思路,将传统的耕种农业逐步引导向附加值更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果、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格局,创造性地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竞相开放的“五朵金花”景区。
3、政府引导,多元投入。
打造“五朵金花”,钱从哪里来是关键。锦江区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资金问题。打造“五朵金花”,区政府共投入8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20000万元。政府投入只用在景区道路建设、农房改造补贴和旅游设施建设上,但由于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社会资金参与项目打造。“五朵金花”占地约12平方公里,如果按常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建设)、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亿元,而实际每平方公里只花了1500万元,就实现了农村就地变公园,农民就地变市民。